BBC觀察:香港旺角衝突為何因小販糾紛而起?

2016-02-11 11:18

? 人氣

香港街頭小販由來以久,而街頭小食如咖喱魚蛋(魚丸)、雞蛋仔等亦都成為香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但自1970年代開始,政府不再發放街頭熟食小販牌照,小販文化也隨之日漸式微。(BBC中文網)

香港街頭小販由來以久,而街頭小食如咖喱魚蛋(魚丸)、雞蛋仔等亦都成為香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但自1970年代開始,政府不再發放街頭熟食小販牌照,小販文化也隨之日漸式微。(BBC中文網)

香港年初二凌晨爆發嚴重衝突,警方向示威者噴射胡椒噴霧、向天開槍示警,示威者則以磚頭回擊,在街道燃燒雜物,情勢一發不可收拾。這場旺角騷動,可能成為香港政治的一個分水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件導火線源於政府人員——包括食環署職員及警方——於新春期間向售賣熟食的無牌小販執法,驅趕他們。一些市民及「本土派(鼓吹香港本土意識)」組織成員到場聲稱保衛小販,與警方爆發衝突,情景非常混亂。

小販與「本土派」

香港街頭小販由來以久,而街頭小食如咖喱魚蛋(魚丸)、雞蛋仔(類似台灣的雞蛋糕)等亦都成為香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但自1970年代開始,政府不再發放街頭熟食小販牌照,小販文化也隨之日漸式微。

不過,長期研究香港小販政策的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梁志遠對BBC中文網說,以往新春期間,一直都有「潛規則」,政府人員在處理街頭小販上會比平時稍為寬鬆。

梁志遠說:「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做法)。年初一至三,大家都休假,中國人免傷和氣...... 過年有一個機會,大家享受民間小食的特色。」


本周,本土民主前線」等本土派組織號召抗議者到場聲援小販並與警員發生對峙。

但這種執法人員寬鬆處理的做法自2014年「佔領中環」運動結束後發生了改變。梁志遠說:「去年(農曆年)打壓桂林夜市(九龍深水埗區桂林街夜市),當然他們(官員)的講法是收到投訴,加強執法後,衝突亦變頻繁。」

今年,早於農曆大年廿九,政府執法人員就開始在絕大部分地區驅趕街頭小販。梁志遠形容,這是全面取締執法,中間沒有緩衝空間。

梁志遠形容小販議題已成為「火藥庫」。他補充說,「政府低估了現在香港的社會政治氣氛,(小販)已變成本土議題……強壓的話,後果將不能估計。」

至於香港「本土派」組織關注小販問題早已有跡可尋,其中「本土民主前線」在去年農曆年也曾參與支持小販的運動。

據媒體報導,當時「本土派」成員與政府執法人員曾起口角,亦有辱罵他們,造成衝突。不過,「本土派」成員後來也參與收拾垃圾,清理街道。

「本土派」成員認為,香港的本土文化正日益受到侵蝕及打壓,而街頭小販正是其中之一的象徵。

小販與貧富懸殊


香港旺角騷亂現場一片狼藉。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分析說,在發生旺角衝突當晚,有不少人是響應一些團體的網上號召,到旺角示威。

他說,「起碼有部份成員非常不滿政府所謂貧富懸殊、甚至他們認為官商勾結的政策,包括對小販的政策。」

以往,香港有為數不少的小販在街頭擺賣,是社會流動的其中一個階梯,亦是社會最低層的一個謀生方法。政府一直指小販賣賣的食物不潔,或者阻塞交通。但也有人認為政府打壓小販,是為了保障地產商、業主的利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