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觀點:台灣政黨政治板塊的位移

2016-01-14 06:40

? 人氣

繼九合一選舉,即將投票的總統暨立委大選,會再一次讓太陽花運動開花結果嗎?(美聯社)

繼九合一選舉,即將投票的總統暨立委大選,會再一次讓太陽花運動開花結果嗎?(美聯社)

基本而言,新政黨的興起與舊政黨衰敗轉型有幾個重要的關鍵。就既存的政黨而言,常因政經秩序的劇烈變化,或因為政黨間的惡性鬥爭導致政治失靈,造成其核心價值與政治理念逐漸無法滿足選民需要,若遭遇政治實踐或選舉的重挫,政黨的生命週期則會江河日下,這也使得政治政治裂解甚至走向衰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相對而言,政黨政治的重組往往來自於政黨轉型或是新興政黨的出現。前者則是黨內出現有遠見的政治家,帶領政黨進行價值重建或是政策的調整,因而重新獲得選民認同所致;後者則是因為新興政黨提出新的政見回應特定群體與選民的需要,在新的政治舞台中取得適當的位置。換言之,政黨的轉型與新興政黨的崛起將對政黨政治注入新的活水與動力。

回顧台灣政黨政治的發展,主軸本來是建立在既存體制與反體制之間的競爭,這構成了國民黨與民進黨早期的兩黨政治互動的邏輯。國民黨在蔣經國晚年解嚴與鬆綁黨禁的政策下,雖然催生了台灣民主政治的出現,但也因為黨內的路線與權力鬥爭與2000年的政黨輪替因而出現新黨、親民黨與台聯黨的分裂與出走,促成了台灣第一波的政黨轉型與小黨出現的高峰。另一方面,民進黨則因為匯集了包括民主化、去黨國化、台獨化與本土化一切反國民黨的社會力量,在國民黨分裂的狀態下,從而取得政權造成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其後卻因執政不力與貪腐問題在2008年敗選後面臨轉型壓力。

公民不服從促成政治板塊位移

簡言之,政黨輪替與敗選直接促成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政黨轉型,主要的推手則是馬英九與蔡英文,兩黨在統獨的光譜與政經議題間進行了路線的修正:國民黨成為溫和的右翼的保守政黨,支持群眾以北部的傳統中產階級、經濟選民與外省族群為主;民進黨則是溫和的左翼政黨,群眾基礎建立在南部的農民與勞工階層,包含了部分對現狀不滿的青年族群。小黨的興起與整併則是權力鬥爭下或是權利最大化下的產物,最後遺留統獨意識形態上最為極端的台聯與新黨兩小黨。這樣的政治勢力與群眾基礎構成了2012年大選前台灣主要政黨的基本板塊。

然而,台灣的政治板塊在2012年之後有了深刻的轉變,主要在於政經秩序劇烈變化下所累積孕育的力量,社會集體意識因而出現了新的面貌。在政治領域,由於政黨惡鬥所引發的政府失能與政治失靈效應尤為明顯,代議政治的疲乏使得新民粹或審議式民主呼聲日漸崛起。這股社會力量恰巧與經濟不景氣與貧富兩極化的公平正義訴求相接軌,使得各種公民不服從運動蓬勃發展,並將矛頭指向兩岸交流紅利分配的扭曲。這股浪潮終於在服貿的程序爭議下以太陽花學運佔領政府的方式爆發,並外溢出第三勢力與柯文哲現象。這股主張超越藍綠、統獨與族群的白色力量隨即在去年九合一選舉中造成前所未有的政治效應,也意味台灣傳統的政治板塊與選民結構已產生位移作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