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少了《康熙來了》, 可以懷念但不該難過

2015-11-23 05:50

? 人氣

『公視藝文大道』走出傳統,將錄影現場搬至國家音樂廳,專訪NSO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呂紹嘉。(公視提供)

『公視藝文大道』走出傳統,將錄影現場搬至國家音樂廳,專訪NSO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呂紹嘉。(公視提供)

有大部分的電視觀眾會為了《康熙來了》結束而難過,因為它儼然已是這十年綜藝娛樂的經典,甚至大陸的視頻網站也將要面臨廣告金雞母消失的窘境。記得今年金鐘五十前,面對綜藝,評審們說了一席重話後引起不少人不平與反彈,當然也有不少的觀眾認同,甚至製作單位也跳出來鳴不平,包括對於經費短缺無法發揮好的節目創意而苦惱。但時至今日,大家對指標性的綜藝節目的消失而感慨,卻不見開創新局,難道我們要繼續在明年第五十一屆時持續懷疑、感慨,並年復一年在相同點去爭執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相同面對電視節目困境問題的還有日本,過去日本文化確實在亞洲市場佔有相當的一塊版圖。尤其當時哈日族不輸現今的哈韓粉絲,日本綜藝輸出相當成功,一如大家所熟知的《電視冠軍》、《料理東西軍》等等,儘管節目的主持人並非為台灣大眾所熟知的偶像明星,卻往往使觀者耳目一新,進而引發了相當濃厚的與緻。但因偶像文化在亞洲重新洗牌,娛樂性更為加重的情況下讓韓流崛起,日本電視節目逐漸成為小眾市場。

電視娛樂是來自生活中的一部分,要深入民間才能受到觀眾的支持,但電視市場變得如此小,面對觀眾自己,難道除了娛樂性節目我們就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接受重口味的談話性節目或中國及韓國的實境節目嗎?台灣的創意實在太豐富太多,但我們似乎也忘了善加利用,當然這些困難性,也非紙上談兵,或用文字發難一下就能去理解,只是,當不同聲音出現了,觀眾也體貼了困境,相對下,電視台也真能深思,從心裡看見觀眾所需嗎?!

如前所述,電視節目基本就是生活必需品,但娛樂之餘,相信多數觀眾還是希望能看見不一樣的選擇。日前看到了『公視藝文大道』,是屬於文化性的談話節目,但卻非刻板映像中嚴肅又枯燥的談話。主持人曾寶儀與創作者等,用娛樂語言對談,點綴出不同文化背景,甚至離開攝影棚至國家音樂廳訪談。實際上,它是很吸引人的,感到意外的是原來文化節目也可以這樣貼近。只是觀眾被養壞了胃口,連看電視都喜歡速食文化,等不及訪談中即將出現兼具質感的綜藝餘味。

開播四年的『公視藝文大道』也曾邀李安談電影。(作者提供)
開播四年的『公視藝文大道』也曾邀李安談電影。(公視提供)

今年中國的《綜藝年度節目獎》獲獎公佈,《中國成語大會》斬獲年度節目製作人獎,打敗了許多在台灣都知名的大陸綜藝節目,這部分顯現文化節目逐漸在大陸抬頭。但對於電視人來說,文化節目難度很大,台灣的電視環境正是如此,能讓觀眾好好看見不同文化層面的節目,就只屬公視了。很多娛樂節目靠藝人名單就可以獲得廣告商支持,而文化節目,即使真是獲得了獎項支持,其市場價值也很難迅速獲得包括業內人士在內的普遍信任。但公視近期在文化性節目上力求突破及改變,包括《一字千金》,或者文化性的行腳節目《浩克慢遊》除了求質量,也加重娛樂性,平衡之下讓觀眾不光只是單純收視後獲得減壓,更能得到知識性的滿足。

劉克襄、王浩一主持的『浩克慢遊』具有深厚文化與娛樂趣味。(作者提供)
劉克襄、王浩一主持的『浩克慢遊』具有深厚文化與娛樂趣味。(公視提供)

其實如果純從商業利益和市場支撐來看,很多文化類節目都難以為繼。但文化節目其實該是電視創意、生產的最高價值,『公視藝文大道』主持人曾寶儀曾在受訪時說主持藝術節目不是短跑,是像馬拉松。這節目雖定調藝文主題,但重點放在「進入一個人的故事」,觀眾看完節目不是更了解音樂或現代舞、京劇,而是從趣味娛樂的訪談中了解自我認知的價值,自我消化那些陌生文化背景。

街談巷議,是最具顛覆力道。尤其是當普及且門檻低的狀況下,童叟皆可的電視影響力不容小覷。可是電視節目不應陷入道德真空的泥淖中,其社會責任感的強弱和價值品味的高低是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文化風氣。作為大眾媒介的一種重要內容類型,電視節目除娛樂大眾外,更重要的是擔負起傳播先進文化的重任。

其實我們不用懷念過去的電視產業榮景,過去的黃金歲月可能不會再回來,但我們看電視的時間也該是寶貴的,這時間要花在仰望未來上。少了《康熙來了》 我們可以去懷念曾有存在的美好價值,但不該難過,自己的文化需要用自己的原創、自己的想法去傳播,看似難以成就,但實則答案已在我們心中。

*作者為媒體工作者。另以《寂寞法則》筆名撰寫影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