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論》是一把開啟台灣民主的鑰匙:《我的黨外青春》選摘(3)

2015-11-26 05:20

? 人氣

台灣政論(允晨提供)與創辦人康寧祥。

台灣政論(允晨提供)與創辦人康寧祥。

《臺灣政論》是國民黨政府一九四九年遷台後,第一本由台灣本土精英創辦與主導的政論性雜誌,更是以後一系列黨外政論的先鋒。由於《臺灣政論》結合戰後新一代精英從事反對運動,所以被視為黨外運動的起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灣政論》由康寧祥立委(一九六九年當選台北市議員,一九七二年當選增額立委)於一九七五年請黃信介立委(一九六九年增補選之終身職立委)擔任發行人,他自任社長,由前《大學》雜誌主持編務的張俊宏任總編輯,姚嘉文律師擔任法律顧問。在當年五月向台北市政府新聞處提出登記申請,七月申請通過,八月《臺灣政論》正式創刊。後來又加入前礁溪鄉長張金策、政治犯黃華任副總編輯。

康寧祥在《台灣,打拼—康寧祥回憶錄》一書中談到:

《臺灣政論》的名稱起先不是這樣,我向台北市政府新聞處第一次申請的名稱是「台灣公論」,希望它將來成為台灣的公共論壇,主管官員聯想力很豐富,說「公論」的東洋味太重了,希望我換一個,我換成「台灣正論」,公正的正,還是不被接受,直到改成《台灣政論》才獲許可。

康寧祥在回憶錄中亦提到當時隱身幕後的作者群:

林鐘雄(台大經濟系教授)、蔡政文(台大政治系教授)、蘇慶黎(夏潮雜誌總編輯)、陳鼓應(台大哲學系教授)、王拓(作家)、黃順興(立委)、郭雨新(省議員)、葉榮鐘(林獻堂秘書)、王詩琅(台灣史前輩)、李慶榮(政治犯)、張化民(政治犯)及年輕一輩的作者。

《臺灣政論》創刊號出版不到三天,印刷兩版全部賣光光,加印至第五版一共五萬本。筆者手中保留的是第三版(即中南部到第三版才發行下來)。

國民黨政府的中華民國之國際地位,是依賴美國軍事與經濟援助才得以應付中共的壓力。但是到一九七○年代,尼克森政府上台後,宣佈將與中共改善外交關係,國府失去美國的保護傘,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聯合國大會表決阿爾巴尼亞排我案,結果是:七十六票贊成,三十五票反對,十七票棄權而獲得通過。中共正式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地位,隨後更失去聯合國各附屬機構與其他國際組織的席位。

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並和周恩來總理共同簽署〈上海公報〉,支持北京的「一個中國」政策,此舉使得國民黨政府失去了「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正當性。同時在蔣介石的「漢賊不兩立」的外交原則下,只要友邦國與中共建交者,立即與其斷交,蔣政權在一九七一—七五年斷交四十二國,而只建交東加一國。

黃信介在創刊詞〈我們想做的〉談到:

石油危機給與島內經濟沉重的打擊,至今尚無復甦的跡象。蔣公過世,中南半島潰敗,菲律賓、泰國與中共建交,一連串的事件,迫使我們面臨一個新的艱難的局面。在這一個新的艱難的階段裡,我們只看到執政方面的想法與要走的方向,而民間方面始終沒有一個園地來反應他們的要求和希望,若能匯聚廣大民眾的意見使官方與民間的反應得以交流配合,這對維持社會的生存發展必定會有好處的。現在該是搭起民間輿論發言台最適切的時候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