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股權群募真的是良藥不苦口?

2015-07-31 06:50

? 人氣

股權群募未必新創公司好,因為風投會擔心太多投資人的問題,如電影社群網路中,未出資卻透過訴訟取得補償金的金髮兄弟,圖為電影劇照。(取自網路)

股權群募未必新創公司好,因為風投會擔心太多投資人的問題,如電影社群網路中,未出資卻透過訴訟取得補償金的金髮兄弟,圖為電影劇照。(取自網路)

最近常被問到我對於股權群募(Equity-based crowdfunding)的看法,一開始我還不以為意地直接給他們我的結論而未多做說明,但被問太多次後,我發現好像不少人對於股權群募有錯誤的期待,而這些錯誤的期待與對於風險資本生態系統認知的偏差有相當的關係,因此決定寫一篇文章解釋我個人所給的結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先講結論:「如果你是風險新創,你應該避開股權群募這個初期募資方式。」

我所謂的『風險新創』,指的是有指數成長的潛力、需要風險資本家分階段注資的新創公司,而不是單純的『創業』。沒有指數成長的潛力,或者說沒有可迅速規模化的可能性(scalability)的新創,我自己習慣稱之為線性新創(相對於指數而言),Union Square Ventures的知名風險資本家弗列德・威爾遜則稱之為「生活風格新創(lifestyle startup)」。

雞排店就是線性新創最好的例子。開雞排店每開一間就是一份資金、一份工,除了「獨家配方」以外,很少有可以重複快速複製使用的核心競爭力,而以台灣滿坑滿谷的「獨家配方雞排店」來看,這個天不知地不知只有老闆知的「獨家配方」,可能還不如聘請一個辣妹來賣雞排對消費者比較有說服力。而如果走上聘請辣妹賣雞排的路線,就完全消除了最後一絲迅速規模化的可能性——因為辣妹得一個一個聘請和訓練,不能快速大量複製,更甭提對手抄襲的容易度。

線性新創並不是不好,只是他並非風險資本的投資標的。之前的文章中我說過:風險資本家的工作是管理LP所承諾的資金,這些資金根據風險資本的高風險特質,要求回報可以高達年化回報率30%,因此一個新創如果沒有指數成長的潛力,就不適合風險資本投入,而應該由其他種類的資金贊助——例如準岳父剛領到的退休金之類的。

了解這點後,我們回頭過來看風險資本生態體系的特異點。

「生態體系」這個字眼是從生物學借來的,一個生態體系一定是許多部分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如果一個關鍵部分歪掉或錯掉,整個體系就會逐漸瓦解。同樣的,風險資本既然會被稱為「生態體系」,也是因為這個系統只有在每一個環節都扣上時,才有機會達成它的功能,如果有一環歪掉,就會出現嚴重偏差。

而拴住風險資本生態體系的其實只有一個精神:長期利益一致化。

真正的風險新創的目標在顛覆既有市場或者創造全新市場,從創立到成功IPO的時間從七年到十年不等,面臨的內部和外部風險因子多不勝數,而且絕大多數是難以控管、無法避險的風險因子。因此每二十間有潛力顛覆市場的新創,可能只有一間能打出超級全壘打,這並不是其他十九間在創始之初不如這一間,只是因為這間在天時地利人合的狀況下抵達了終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