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懸絲木偶重現民族歷史

2015-07-22 23:00

? 人氣

Mirek Trejtnar 捷克著名木偶雕刻師,曾帶團巡迴美國、新加坡、澳洲等國,也是Puppets-in-Prague工作坊負責人。 (攝影者.李明宜)

Mirek Trejtnar 捷克著名木偶雕刻師,曾帶團巡迴美國、新加坡、澳洲等國,也是Puppets-in-Prague工作坊負責人。 (攝影者.李明宜)

雖歷經幾百年帝國殖民,透過融入波希米亞斯拉夫民族歷史傳說、語文、歌謠的懸絲木偶偶劇,將傳統文化活靈活現搬演重現。著名木偶雕刻師Mirek Trejtnar解析捷克木偶藝術的文化精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們來捷克,一定會去看木偶版的莫札特歌劇《唐.喬凡尼》,要不然就是到滿街的紀念品店,買一個會一面踢腳、一面狂笑的巫婆電動玩偶。這些都很好,都是布拉格美麗回憶的一部分,但若以為捷克的木偶藝術只是這樣,那就太可惜了。

捷克傳統木偶是一種「懸絲木偶」(Marionette),也就是用絲線穿過木偶的頭、肩、手和膝蓋等各部分,然後把絲線集中拴在一個中央控制桿上,師傅用手指撥動絲線加以操作的藝術。

細長的絲線很柔軟,很難使力,輕輕一碰就會亂晃,因此木偶操作起來,比起你們台灣的掌中戲布袋戲當然是難多了。

懸絲木偶起源來自於法國,中歐各國也有,但為什麼捷克保存得最完整?我想是因為捷克曾被殖民,官方語言一直是德語,但我們想辦法利用懸絲木偶這樣的傳統戲劇,把波希米亞的歷史傳說、語文、歌謠融入其中,像是捷克開國女王李布謝(Libuse)和農民丈夫普列彌修(Premysl)的故事,就是重要劇碼。

當然,偶戲裡免不了貴族的愛情故事,你看這裡一對一對的,都是王子和公主。還有強盜、巫婆,和絕對少不了的逗趣小丑Kaspar,也就是一般說的潘趣(Punch)。以前的潘趣講話犀利,不斷飆髒話,逗得農村觀眾哈哈大笑,但是現在怕兒童不宜,所以潘趣就變得越來越幼稚,越來越像孩子。

1920年代是捷克偶戲的黃金年代,雕刻名師輩出,他們的作品如今都珍藏在博物館裡。

好玩的是,因為偶頭最難雕也最貴重,往往「一頭多用」,同一個頭,這齣戲是國王,下齣戲可能變成一個老人,反正頭和軀體本來就可以分離,只要服裝換一換就好了。

順帶一提,這裡還有種木偶叫作「Acrobat Puppet」(雜技木偶),它難就難在身體的所有部分都可以分離、可以個別操作。你看,他走著走著,頭先飛了,手臂也離體了,然後是身體,然後腳也落到後面,自己轉彎走掉了。但別急,再走著走著,各個部分又逐漸靠攏「合體」,又變成一個完整木偶!

像這樣高難度的木偶,目前已經越來越少人會製作、演出,因此我一面製作、一面開設課程,希望傳統藝術不要消失。

我是學木工起家的,後來發現製作木偶比製作家具有趣得多,也困難多了,要把一塊木頭變成一個活生生的小人兒,需要更多的想像和更精準的設計。而且我做木偶幾乎從不重複,即使同一個角色,我也會每次都給它一點新意。

你問我是不是像「皮諾丘」(《木偶奇遇記》主角)的爸爸,把全副心力都投注在雕刻刀下?現實沒那麼浪漫。我總是日復一日站在工作台前,拿著鑿刀趕工,還要隨時應付劇場客戶打來催貨的電話,哪有可能去玄思冥想?不過這是我的使命,我很樂意如此。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