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捨不得丟,房子堆得凌亂不堪,可能已經得了一種名為「囤積症」的精神疾病!

2016-07-07 11:20

? 人氣

2011年,新竹縣37歲江姓女老師,慣性將校內廢棄物帶回家裡堆放,丈夫受不了臥室無法睡覺、浴室無法洗澡訴請離婚;

2012年,嘉義市89歲林老太太,平日以拾荒維生,家中堆滿回收物而長期露宿道路分隔島,鄰居不堪其擾引來社工、員警介入協助…

你可能有一個抽屜,裝滿暫時不想處理的小東西;可能有個雜物間,塞滿用不到的電器家具、不會再穿的衣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樣的行為有人稱是「蒐藏」,但當收集成癮、戀物成癖,整個家都塞爆還樂此不疲,可能已經得了一種叫「囤積症」的病。

台灣作家Phyllis近日出版《囤積解密:用愛減量,告別雜亂人生》,從自己的母親症狀剖析、揭密究竟什麼是「囤積症」,「囤積症」又由何而來。

Richard Ricciardi
如此「囤積」也許還可接受。photo credit:Richard Ricciardi@flickr(CC BY 2.0)

囤積與收藏

有的囤積者堅持稱自己是「收藏者」,但根據德國人類學家威納穆恩斯特伯格(Werner Muensterberger)《難以駕馭的收藏激情》(Collecting: An Unruly Passion: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一書揭示,「收藏」應有以下特色:

首先,「必須由1個以上物件組成」,再者,「物品之間要有關連性」,第三,「通常由積極手段而來」,最後,「被收藏者妥善陳列」。

BuzzFarmers
「收藏者」會將類似的物品妥善陳列。photo credit:BuzzFarmers@flickr(CC BY 2.0)

換句話說,囤積者與收藏者最大差別是「有無對『生活舒適度』造成妨礙」。

台南黃先生花費16年蒐集3萬多件可樂相關商品堆滿屋,有如資源回收廠,妻子受不了提出離婚

你是隱性囤積者嗎

囤積解密》指出,根據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大衛托林(David F. Tolin)研究,囤積症的高危險群可能有以下條件:

「50歲左右」、「老年人」、「單身獨居者(離婚或從未結婚)」、「家族有強迫症病史者」。

此外,因為健康照護者太專注協助他人,卻不曾學習如何照顧自己,類似護士、看護、社工人員等照顧他人的職業,會特別容易出現囤積者。

Michael Summers
習慣看東西被塞得滿滿的?photo credit:Michael Summers@flickr(CC BY 2.0)

囤積者的種類

囤積者中,有超過八成無法停止攫取物品,其中七成五的患者常買個不停,買的時候不會管自己錢夠不夠、家裡有沒有地方擺。

美國史密斯學院心理系教授藍迪佛羅斯特(Randy Frost)稱此行為是「購物療法」(retail therapy)。

wikipedia
囤積到連走路都困難。photo credit:wikipedia

在這類囤積症患者眼裡,購物是一種療法,透過買東西讓自己消除負面情緒、獲得心理滿足感。

除了此類「購物狂囤積者」,另有「拾荒型囤積者」,他們傾向撿個不停,不僅看到免費報紙、傳單、小贈品會忍不住多拿幾份,看到空瓶、空盒等堪用廢棄物,都會想辦法搬回家裡。

囤積的真相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怡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