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丟不掉」的回憶淹沒 台灣可能有138萬人罹患的儲物症是什麼病症

儲物症是指過度收購或無法拋棄一般人看來價值不高,甚至已完全故障的物品,導致居家空間遭雜物占滿,甚至需要用到餐桌、椅子、床鋪、樓梯等空間擺放物品,嚴重影響當事人與家人的正常生活。(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愛物惜物是一種美德,但若什麼都捨不得丟,生活中已分不清什麼是用品、什麼是垃圾?那就有可能是儲物症或稱囤積癖。美國精神醫學會2013年正式將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列為獨立的精神疾病診斷。在台灣,有極高比例的疑似儲物症患者是獨居老人,有些人甚至已到了需要居家安寧的臨終階段,卻因家中雜物充斥、垃圾堆滿天,家中連可以放張床的地方都沒有;還曾有重症長者無奈地向志工索取黏蠅紙,為的是放在自己的氣切口上,防止蒼蠅飛進氣切管內。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定義,儲物症是指過度收購或無法拋棄一般人看來價值不高,甚至已完全故障的物品,導致居家空間遭雜物占滿,甚至需要用到餐桌、椅子、床鋪、樓梯等空間擺放物品,嚴重影響當事人與家人的正常生活。部分患者甚至因為對於物品的過度依戀,不願意或無法歸還借來的東西,而當借、送界線模糊時,有時候甚至會演變為偷竊行為或竊盜癖。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天如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