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從『星艦迷航記』看創始人以及人力資本的概念

2015-05-22 06:00

? 人氣

寇克和史巴克合組公司,他們會如何分配股權?(劇照,取自網路)

寇克和史巴克合組公司,他們會如何分配股權?(劇照,取自網路)

我們Hardware Club上週四在未來產房舉辦了在台北的第一次活動,會中我做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新創和風險資本生態體系介紹,並用cap table解釋新創成為獨角獸的過程。在各方支援之下,這次活動相當成功,當天總共有超過八十位的創業家、投資人、供應商還有各種硬體相關人士參與交流,線上實況串流的收視數字也超過兩百位(重播連結),後面幾天我陸續收到從臉書和電子郵件過來的迴響,都相當肯定這次活動的主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對我個人而言,最大的收穫之一卻是一個年輕創業家在演講後跑來跟我提的問題:如果兩個共同創始人手上可以投入的現金差距很大,那麼創始人股權要怎麼分配?

在台灣傳統的「股本」概念下,公司創始股權和投入的「資金」成正比,比方說公司設立資本額如果是一百萬台幣,共計十萬股,那麼出二十萬元的股東在最初就會取得兩萬股的公司股票,出資十五萬元的股東則會取得一萬五千股的股票。

這樣的股權分配,其實有一個潛在的假設:就是假設公司現在價值(也就是未來所有預期自由現金流折扣到現在時間點的總和)都是由「資本」所創造的,其他公司現有的無形資源都沒有參與貢獻現在的價值。

但這種初創股權結構其實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概念,它假設的是任何公司創立時的無形資源,例如創始人本身的人力資源,或者任何創始人帶入的人脈網路,對於公司初創時的價值都沒有貢獻。

在一個國家從未開發國家進入開發國家中的過程中,這樣的股權結構還算有道理,因為在這種時期該國家中的企業和國家的發展路徑大致相像,國家的總體經濟主要透過資本深化(capital deepening)和人口擴增而產生大幅實質成長,資本的投入是相當關鍵的部分,因此新設立的公司以現金投入程度做股權配置也無可厚非。

但是這樣的觀念在現代已開發國家其實已經不適用,尤其是在顛覆式新創的領域中。

為了便利於接下來的討論,讓我們用一個例子說明。先讓我們假設有兩個共同創辦人:寇克和史巴克,他們合夥創立了一間顛覆式新創公司叫『星艦迷航記股份有限公司』。

寇克因為父親早逝,過著放蕩不羈、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但也因此培養出臨機應變的能力,以及大無畏的氣度。寇克生性衝動,容易與人起衝突,但也能很快和人建立深層的友誼。

史巴克出身自政治世家,天資聰穎,受菁英教育長大。史巴克最擅長於根據資料進行全面性的分析,然後以賽局理論推演制定策略。史巴克生性冷靜,絕少用言語表達感受,與所有朋友都保持一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距離。

大學畢業的前夕,寇克找上同窗四年的史巴克一同創業,他認為在這全新的世紀中,人類應該探詢浩瀚銀河的各種可能性,為此他們應該要建造一艘叫做「企業號」的太空船,並且網羅各路好手一起踏上未知的領域。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