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發現民進黨政府的「向雷根學習之旅」

2018-08-17 05:30

? 人氣

作者質疑,在刻意運用雷根的名言以凸顯中華民國的感受時,是不是太缺少一點創意了?(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作者質疑,在刻意運用雷根的名言以凸顯中華民國的感受時,是不是太缺少一點創意了?(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總統蔡英文8月13日星期一啟程飛往巴拉圭訪問。蔡英文在過境洛杉磯期間前往「雷根圖書館」參訪,並在館內一塊「柏林牆」前發表簡短的公開講話時,引用了雷根總統的名言:「唯獨自由和未來是不可妥協的」,以雷根的話反映了中華民國的心情。

讀完上面的報導,心裡總覺得這樣的場警、這樣的句子頗為熟悉,似乎是似曾相識,於是,在腦海中搜尋了一下,靈光乍現!「有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蔡英文這個演說的橋段完全「複製」自1987年6月12日雷根總統站在緊靠著柏林圍牆的布蘭登堡門前,面對西柏林市民發表演說的一切,雷根演說中的名言則是「戈巴契夫先生,拆毀這堵牆吧!」、「這堵牆將會倒下,信念將會成真」。

我們尊重幕僚對蔡英文參訪活動的安排,但是在刻意運用雷根的名言以凸顯中華民國的感受時,是不是太缺少一點創意了?蔡英文一直強調「創新」「創新」「創新」,如今卻直接「複製」1987當時雷根總統的活動,直接「貼上」2018年自己過境美國的行程,真的讓人對幕僚及文膽們的創意失望。

我們會這樣評價,是因為蔡英文的「複製」「貼上」絕不僅於這一樁,絕非偶一為之。

1982年,雷根在眾議院發表國情咨文時,首次運用了「包廂裡的英雄」的手法。他在講壇上對大家介紹包廂裡的一位來賓,那是幾天前冒著生命危險跳入冰冷的波多馬克河中,拯救失事飛機生還者的英雄——史庫尼克,由於當時驚險的畫面經過新聞一再的在美國人的眼前重播,史庫尼克在現身於國會時已經成了平民英雄。在雷根感性的重述史庫尼克的英雄事蹟時,全場國會議員都起立了、都大聲向英雄致敬!

雷根是第一位成功的吸引了攝影機和觀眾的眼光,使之注意到那些平凡人的總統,於是,「包廂裡的英雄」成了國情咨文演說的某種特定套路,日後好用此道者更不少,當然,也包括了此刻的蔡英文總統。

請看今年7月15民進黨全代會中,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演說中,也運用了和雷根相同的手法,當天蔡英文的「包廂裡的英雄」是一位叫做楊凱婷的亞航員工。蔡英文當時說:「我要特別提一個人叫做楊凱婷,幾個月前,我到台南的亞洲航空,實地視察《5+2》產業中的國防產業,當時,楊凱婷懷著身孕,代表亞航的員工致詞,她的致詞很有大將之風,自信與從容,就跟台灣所有年輕人一樣。幾天前我得知,楊凱婷的孩子已經誕生,我要特別告訴楊凱婷,我沒有忘記楊凱婷那天的表現。」

「包廂裡的英雄」於是在台灣堂而皇之的「複製」「貼上」。

民進黨中只有蔡英文對雷根總統情有獨鍾嗎?

非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