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伸觀點:台灣「職業籃球」起草,太多「看不見秘密」

2018-08-10 10:33

? 人氣

每年瓊斯盃已經是台灣籃壇的盛宴。(圖/王永志攝)

每年瓊斯盃已經是台灣籃壇的盛宴。(圖/王永志攝)

SBL超籃委員會正在努力2019年台灣籃球「職業化」,這是小英政府「重要體育政策」,是政績也是目標,試圖帶動台灣籃球產業升級,CBA中華職籃1999年3月14日宣布「無限期停賽」迄今,台灣籃球低迷癱在這裡將近20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SBL超籃委員會召集人立委高志鵬,熱愛籃球,全力溝通執行政策,希望重建台灣職業籃球榮景,拯救向下沈淪台灣籃球。

高志鵬角色很像1993年CBA中華職籃推手立委洪濬哲,都是負責政商協商核心,但當年CBA主要由泰瑞電子老闆洪敏泰一路帶頭衝「職業化」,球團企業意願高+當時經濟環境利多等主客觀因素,登高一呼,CBA自然催生。

小英政府把「籃球職業化」當做執政體育重要政績,這分重任落在高志鵬身上。

政策配套,水到渠成

既然是小英政府最高政策和目標,體育署不達目的絕不終止,政策端預期可以端出的大菜是相對補助。比如:A隊投資4000萬(年度),政府就相對補助4000萬(相對補助上限),職籃公司負責營運決策核心,只要有球團+企業願意投資組成經營團隊,政府也能相對補助,共同投資。

這套相對補助政策預估可以執行幾年(畢竟不能靠政府持續補助經費),幫助企業+球團草創職籃,球團企業職業化意願必然提升。相對補助只是完成目標權宜之計,未來市場經營開發,營銷策略+職籃產業提升後,各球團勢必得擔負更大營銷成敗和經費。

目前一支球團只要預算達6000萬(年度),走上職業化難度不高。

職業化最大困境是「球場」

台北市和新北市未來幾年居然沒有一座可以長期「打籃球」球館,這是很大諷刺,也是政府和政策之失。

籃球跟棒球屬性截然不同,棒球場只能打棒球(或壘球),體育館可以玩上百種運動+展覽+集會,一年365天檔期幾乎全滿。台北市唯一一座適合長期打籃球的和平籃球館被台北市府OT出去,幾乎失去主控權,台大、天母球館都屬於學校單位,小巨蛋15000人容量+昂貴租金只適合做為總冠軍賽+明星賽使用。

雙北沒有一座可以長期打籃球的主要場館,SBL委員會+體育署政策還在規畫營銷「雙主場周」,計畫未來籃球職業化走上主客場制,這根本就是在開玩笑。

培養球迷+累積人氣+打造品牌+創造聲勢的方法和策略很多,「認養主場」絕不是好方法,這不是沒用,但聯盟沒有自己可以掌控使用場館,七隊自己根本沒有營銷團隊和真正行銷人才,中華籃協沒有營銷執行力,「主場周」認養這種表面工作和燒錢策略真的可以省了。

只要SBL賽事精采度提升,場館便捷舒適,形象+行銷+服務做好,資源官網社群能量創造出來,七隊熱鬥鏖戰,形勢和市場、人氣就會逐漸累積上來。這需要時間+戰略+長期經營,總體策略+執行力強,絕對比七隊分散認養主場周,各隊到處跑只能搖旗吶喊送禮要更有效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