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村上春樹的奧姆教處死感言為何要用英文寫?

2018-08-11 18:00

? 人氣

日本26日再傳處決奧姆真理教死囚。(美聯社)

日本26日再傳處決奧姆真理教死囚。(美聯社)

日本在七月執行兩波死刑,奧姆真理教(以下簡稱奧姆教)十三名囚犯被送上絞刑台,引起國際側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村上春樹英文投書審視心中矛盾

歐盟發出聯合聲明公開譴責,呼籲日本政府廢死;日本名作家村上春樹寫英文投書,說他內心痛苦掙扎;台灣報紙也緊追熱門話題,在網路上提問:「如何看待日本大動作執行死刑?」其中「大快人心,台灣應該跟進」的選項,超過二六○○人按讚,其他對死刑遲疑、覺得殘忍或沒意見等選項,加起來還不到一百票。

日本人注重關係和諧,從小就被教育要會讀懂「空氣」。人人會「讀空氣」的好處,是團體自律犯罪率低;缺點是隱形約束形成壓力慣性,讓人不敢表達反對意見。作家山本七平曾經形容,在日本破壞氣氛,等於觸犯社會不成文的「抗空氣罪」。

法務省批准奧姆教死囚行刑,日本民意大多認同。但為什麼在一個月內「趕工」執行?日本媒體認為和氣氛有關。明年五月新天皇即位後應該會特赦,雖然按往例,赦免對象只限於違反道路交通等輕罪,奧姆教的死囚們不可能被減免,因此甘冒國際壓力,也要顧及「氣氛」:新天皇大赦年萬一執行死刑,恐怕會有「違和感」。

偏偏村上春樹還是技巧地違反了「抗空氣罪」。他在第二波行刑後的第三天,投書《每日新聞》英文版,標題為〈奧姆教案並未結束〉。沙林毒氣事件的兇手是日本人,被害者也是日本人,村上為什麼要用日本人不熟悉的外文發表呢?

村上春樹是世界文壇公認的「國際牌」,他顯然有意向外界傳達,日本內部對死刑也有不同異見。然而,用日文反對太直白,於是折衷選擇非母語的英文,對外直接、對內卻「間接」的方式,審視他「自相矛盾」的掙扎。村上說自己「基本上反對死刑」,但由於曾經長期追蹤採訪,目睹家屬悲傷痛苦,「就奧姆案而言,我無法公開說反對死刑。」

台灣認為速審行刑即是「正義」

反不反對變成模稜兩可,投書重點是內文後面的連串追問。村上在沙林毒氣案中,主要追蹤林泰男的角色,因為他下手最重、造成最多傷亡。村上想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怎麼會犯下這麼嚴重的罪過。在一場一場庭審中,他漸漸發現,林泰男是個外在沉默、內心衝突的人,因為不知道怎麼處理疑惑的價值矛盾,而一步步鑄成大錯。

日本《經濟新聞》有評論認為,真理教的發展演變是日本現代史的重大事件,在悲劇發生二十年後,終於有核心分子開始冷靜陳述事件經過,現在全部行刑如同「強行終止他們發聲」。

另外也有報導分析,奧姆教大約從一九八五年開始擴張,從社會角度觀察,這段時間與日本經濟泡沫發展到破裂同期。當時人們因為迷失、空虛或不滿,而被真理教追求心靈修行等宣傳吸引;換句話說,奧姆教也是日本劇烈變遷下的產物。

日本報章媒體陸續出現「奧姆教是我們必須直視的對象」這種聲音。現在網路變化的速度比八○年代更迅猛,日本輿論提醒:「奧姆真理教們的危險依然存在。」不管贊成或反對死刑,針對奧姆案追問社會心理病灶和事件來龍去脈的真相,是日本社會二十三年來沒有放棄的話題。

如果把死刑議題搬到台灣討論,會發現有趣對比。台灣民意對死刑關注的焦點,通常只鎖定在「有沒有冤枉」。社會習慣黑白簡化二分看法,對於重大案件訴求「速戰速決」,速審行刑即是「正義」,因此媒體網路民調會出現外國處決,「大快人心,台灣應該跟進」位居票選第一。渾然不知奧姆案行刑距離案發已經時隔二十幾年,政府真要跟進應該會被罵翻。

此外,對案件的興趣也只聚焦在罪犯個體,假設奧姆案在台灣發生,千錯萬錯大概都是麻原彰晃的錯,只要他趕快行刑,歷史就翻過一頁,發生什麼事都跟社會、時代背景結構無關,現在的台灣人也不會去追究二十三年前,有什麼大案需要真相解答。

執行死刑不能終止探詢真相

死刑在台灣主流民意被當成像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一般,「及早發現要及早治療」。但不管是社會學、醫學或法學,答案當然都不會是這麼簡單。心理學大師榮格(Carl Jung)曾經說,思考是困難的,所以多數人選擇判斷。村上春樹在投書中的最後一段還不忘提醒:奧姆案相關的事,我們還有太多需要學習,執行了十三個人的死刑,並不能終止繼續探尋。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