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報章總結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國葬

2015-03-30 15:50

? 人氣

新馬華文報紙對李光耀國葬的報導鋪天蓋地。(BBC中文網圖片)

新馬華文報紙對李光耀國葬的報導鋪天蓋地。(BBC中文網圖片)

新加坡以國葬送別建國總理李光耀後,新加坡與鄰國馬來西亞的英文、華文報章報導和評論為一周的全國哀悼作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光耀3月23日在新加坡中央醫院病逝,星期天(29日)舉行國葬後,隨即送往萬禮火葬場火化。

新加坡以《海峽時報》和《聯合早報》為首的官方報章,重點回顧了雨中舉殯過程與「舉國同悲」的氣氛,並呼籲國人延續李光耀的治國理念。

馬來西亞英文報章所花的篇幅相對有限,華文報章則趁此機會回顧馬新兩國的政治和社會淵源。

「風雨送別」

《海峽時報》和《聯合早報》的頭版分別是跨頁和大幅的移靈過程照片。《海峽時報》配以標題「謝謝李先生」;《聯合早報》則是「送別國父 風雨奮進」

《聯合早報》的20版報導滿布星期天移靈過程中大批民眾渾身濕透,仍然堅持夾道送別李光耀靈柩的照片,穿插以許多李光耀從政初年的黑白照片。

該報社論《延續李光耀的治國理念》首先將國葬的情景與1968年8月9日國慶檢閱禮(閱兵式)在雨中舉行的情景,並慨嘆今年50週年國慶的檢閱禮將不再有李光耀出席。

該次在政府大廈大操場(The Padang)舉行的閱兵式是在新加坡時常被談論的歷史事件,而這次「雨中國葬」也同樣在大操場鳴放了禮炮。

社論說:「此情此景將成為新加坡人永遠的回憶。」

社論還說:「很多人在揣測新加坡失去李光耀之後會怎樣,因為許多國家的強人離世後,國家就陷入混亂狀態,所建立的體制跟著削弱。然而,李光耀生前非常注重國家領導人的更新,並早已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體制。」

《海峽時報》的社論則認為,新加坡領導人和人民應當繼續以「務實主義」來應對瞬息萬變的形勢,以繼承李光耀的政治精神。社論批評說,年青一代不像老一輩新加坡人生於憂患,經歷了「日本侵略、印尼對抗、被馬來西亞驅逐,還有英國從新加坡撤軍」,沒有這些歷練,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新一代具備了這種「靈活性」。

《海峽時報》還說,新加坡這座小小城邦難以扭轉世界大勢,但李光耀的「務實主義」將引領新加坡繼續前進。新加坡須依靠「務實主義」與崛起的中國合作,同時穩固美國在亞洲的平衡作用;新加坡須堅持世俗主義,讓國家不同種族、宗教和平共存。

兩報在報導萬禮火葬場的最後儀式時,選用了一張由《海峽時報》記者拍攝,現任總理李顯龍在夫人何晶安慰下,向靈柩中的父親遺體獻花的照片。

新加坡官方統計有超過10萬人冒雨在沿途送別李光耀靈柩。

「一笑泯恩仇」

馬來西亞華文報章的報導與新加坡大同小異,但同時觸及了兩國的政治淵源。

《中國報》新加坡版講述了一名大馬華人連夜從吉隆坡坐長途巴士趕到新加坡目送李光耀移靈的經歷。這位老伯是在野「火箭黨」民主行動黨的老黨員。

報道指出,民主行動黨與新加坡「閃電黨」人民行動黨本是一家,1965年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獨立,人民行動黨馬來西亞支部的成員重新組織了民主行動黨。

報導說,這位老人稱讚李光耀是英雄,許多「火箭」老黨員實際上都欽佩李光耀。

《星洲日報》等還轉發了《海峽時報》一篇對新加坡漫畫家方永晉的專訪。方永晉的父親是新加坡前工運領袖方水雙,他早年與李光耀一同成立人民行動黨,但其後因不滿李光耀主張與馬來亞合併而自立門戶,後來在1963年馬新「冷藏行動」中被逮捕。

現年84歲的方水雙自此被禁止踏足新加坡,直到1990年解禁,數年前重返新加坡定居。方永晉在專訪中讚揚了新加坡有不完美但優良的制度,同時指出家人已放下過去,但沒有忘記歷史。

方永晉說:「原諒和忘記是有區別的。原諒講究的是放下,但忘記不利於歷史。」

葉靖斯BBC中文網記者 新加坡報導

責編:列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