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箱政治與種姓共生,強化宗教重要性:《印度─南亞文化的霸權》選摘(1)

2018-05-27 05:10

? 人氣

雖然民族國家削減種姓的影響力,卻鞏固強化宗教的重要性。這一效應更強化少數族群的不滿,多數南亞的民族國家都受此影響。 (資料照,AP)

雖然民族國家削減種姓的影響力,卻鞏固強化宗教的重要性。這一效應更強化少數族群的不滿,多數南亞的民族國家都受此影響。 (資料照,AP)

印度文明為一特定社會或社會體系,我們不能將印度理解為一個實體或特定地域, 而應視為是與此社會相關的地域。…印度並非世界地圖上具有固定疆域的恆常地點,而是伴隨著印度文明產生,界線隨其成長而移動擴張的區域。特別的是它同時擁有內部與外部疆界。在印度文明早期書寫中,我們看到已有判定野蠻人(梵語為mleccha)的概念出現,並將印度中央內陸區的人民視為尚未融入印度文明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也需謹記當談及印度時,指的是印度文明及其地域,而非七十年前隨著英國統治結束而建立的印度共和國。今日的政治地圖中七個民族國家,即是分據概念上的印度文明地域: 

印度共和國

巴基斯坦

孟加拉

斯里蘭卡(前身為錫蘭) 

尼泊爾

不丹

馬爾地夫

這些民族國家的政治實體多數相當年輕:印度(共和國)與巴基斯坦是一九四七年印巴分治後建立;一九四八年錫蘭由英國統治下取得獨立;一九六五年馬爾地夫獨立;一九七一年孟加拉脫離巴基斯坦,成為獨立國家。直到二○○八年革命建立共和國之前,尼泊爾認定自己為最後一個印度教王國。雖然在英屬印度下,尼泊爾維持主權,但仍不脫英國影響力。不丹是佛教徒為主的小王國,位於印度東方,直到二○○七年才舉行第一次全國性國會大選。

印度文明歷史

印度文明中所指的「印度」,擁有時間上的起點,自然存在著歷史。討論印度文明史一事也有其歷史,主要框架在過去兩世紀中形成。印度文明史主要是在一七六○年代英屬印度時期,透過印度的歐洲學者著作及印度知識分子的教師建構而成。由新殖民統治下產生的學者,為印度的過往帶來新論述,與既往截然不同。新論述主要著眼於兩大方面,首先是建立印度上古時期與其他古代社會,如埃及人、迦勒底人(Chaldean)、希臘人與波斯人之間的關聯。其次是以全新方式解讀古代梵文(Sanskrit)文獻,區分神話與歷史。

英治時期初年,歐洲人認定梵文與希臘文、拉丁文相關,相信梵文使用者是第一個將文明帶入印度,是印度歷史的起點。某段時期歐洲學者認為所有印度的語言都源自梵文,隨後則發現南方的語言自成達羅毗荼語系。這也是為什麼前述印度文明的種族理論,直到一九二四年為止都是主流論述的原因。這時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更早期的文明遺址,稱為印度河文明(Indus Civilization),與美索不達米亞及伊朗的早期青銅器文明(蘇美人、阿卡迪亞人及埃蘭人)時期相同。因此,對於印度文明的知識有了兩個起點與兩種文明,後者則是成立在前者的基礎之上。之後我們將發現,專家仍舊爭論兩者之間的關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