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在線》深耕?還是先填土?

2018-05-11 06:30

? 人氣

「希望教育部在考慮下個年度的經費分配時,能夠更務實的盤點目前教育現場真正的缺失,先求鞏固本務,再來談其他遠大的目標;在深耕之前,請先看看腳踩的這塊地之土壤到底有多厚吧!」(示意圖,時報出版)

「希望教育部在考慮下個年度的經費分配時,能夠更務實的盤點目前教育現場真正的缺失,先求鞏固本務,再來談其他遠大的目標;在深耕之前,請先看看腳踩的這塊地之土壤到底有多厚吧!」(示意圖,時報出版)

今年二月十三日教育部公布了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的審查結果。儘管教育部在公告的主文中極力強調整個計畫的審查作業嚴謹周延,包括以「三方溝通對話機制」、「導入證據知會模式」、「邀請全部申請學校進行簡報」等創新方式提升審查評分的公正性與周延性,不過由於最後公布的結果為通通有獎,加上之前一些受頂尖大學補助的學校在此次計畫中所得到的經費大幅縮水,一時間在輿論上貶多於褒。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任何計畫的提出都有其設定之目的,高教深耕計畫依教育部的解釋,是以「『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為目標,協助各校依本身優勢發展特色,配合社會趨勢及產業需求進行教學方法創新,引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關鍵基礎能力及就業能力,以達到『適性揚才』之目的」。姑且不論「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這些項目統合起來是否就能夠達到「適性揚才」的目的,在教育部能夠投注在高等教育的經費有限之現況下,我們其實應該思考一個更基礎的問題:在由校際間競爭的「教學卓越計畫」轉換成為普遍補助性質的「深耕計畫」之時,哪個面向的高教花費才是最需要投注經費的地方?

當然,臺灣的高等教育目前存在許多沉痾,諸如大學院校過多、少子化衝擊、學費凍漲、教授薪資僵化等,認真討論起來,幾乎每一個的急迫性都是同等重要。不過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問題,大都是短期內無法有效解決的難題;這些問題中的任何一項,都必須要有耐心的等待社會凝聚共識,加上行政與立法等各部門長期的共同努力之下才有解決的可能。但是在這些問題獲得妥善的處理之前,此刻正在學的學生以及那些即將進入大學的學生們,他們現在所就讀的大學,又有哪些問題是目前最需要投注經費加以解決的呢?

就一個大學該提供給學生的學習資源而言,「師資」、「設備」、「實驗、實習經費」應該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三個項目。然而,如果我們仔細檢視這些在教育現場中最重要的項目,很容易就可以發現,以目前許多學校的現狀來說,連在數量上都沒有達到該有的水準,更遑論追究品質的良莠。就以在教育部網站有公開揭露數字的「師資」為例,依教育部所公布的法規〈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其中第四條規定了日間學制的生師比值應低於23,但是在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網站內的「日間學制生師比──以『校』統計」之表冊內的資料卻顯示,106學年度在162所大專院校中有79所超過23,亦即接近五成的大專院校的師資,光在數量上就不符合這個最低標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