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觀點:後段私大招生亂象側記(二)

2018-05-03 06:50

? 人氣

南華大學招生說明。(取自南華大學臉書粉絲頁)

南華大學招生說明。(取自南華大學臉書粉絲頁)

風塵僕僕,從風城搭高鐵前往天龍國(台北)的台大集思會議中心,參加本校申請入學錄取新生親師座談會。本系只有一位新生(行政單位逕予錄取),但本系除了我一位老師外,系助理也一同前來對這位同學表達歡迎之意,希望她最後的抉擇就是本校本系。除了各系老師和助理外,本校一、二級主管、招生單位職員和工讀生,都參與了這場座談會。北、中、南和校本部共舉辦了四場座談會。其他場次參加者比例如何,我無從得知,但台北場服務人員多於錄取新生則是個事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對招生機制多有質疑,但只要是本系錄取的學生,我們當然都竭誠歡迎。我也不懷疑與會教職員工生,為招生所做出的努力。但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容我以一個現場觀察者的角度,提出考察。

親師座談會的家父長預設

首先,為什麼是「親師座談會」?

答案當然很簡單,也普通常識。但常識並不代表沒有可商榷空間。常識上理解,校方希望透過這場座談會來讓家長認識學校在各方面的優點,家長放心,考生的就讀機 會就大增了。這裡看似沒有問題,但卻可能投射出台灣教育長期以來習焉不察的沉痾。

按理,18歲以上的大學生應該培養更高的自主性,但我們的大學卻在許多舉措上,無意識地預設了家長才是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這預設或許有一定的正功能,但是否有也會產生非預期的反功能呢?

跨國比較各國大學生,我們也許就可看到負面影響了。相較於世界主要國家,台灣大學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明顯地缺乏良好的環境來鼓勵或培養。很多人到了大學仍然無法自我決定一些重要事務,也無法認識或探索自我真正的性向,更難以從依賴權威提供標準答案的思維慣性中走出獨一無二的創意。何以致此?實是因為校方和家長方,不自覺地共構(或共謀)出一套家父長制(paternalistic)保護或訓導系統。

其結果是,台灣大學生永遠長不大,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更難以培養高度自律的道德主體性。這不就是康德在「何謂啟蒙? 」中所提到的,「自我招致的未成年狀態」嗎?當然,康德有所不知,在台灣,這自我招致的結構性條件是,大人們無微不至的呵護和每事必躬親。 

在大學中,無論是生活機能中的食衣住行醫等,校方總是希望家長先知道孩子在這個環境中會被照顧或被保護得很好。此外,在課業學習方面,校方總是宣稱本校全面實施點名制度,家長可以放心孩子的學習,至少可以確認孩子不會翹課。當然,這個宣稱從來沒有落實過。(我是指翹課)此外,舉凡期中預警或其他行為操守問題,學校也強調通報家長的必要性,認為這個方式方可以有效督導學生免於走入歧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