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站在歷史浪頭的台灣終將破繭而出

2018-04-21 05:30

? 人氣

過去台灣人抗日,作者說當現代歌頌八田與一的水利工程時,台灣人是否更應明白日本在台施政,是掠奪還是「為生民立命」?(資料照,中新社)

過去台灣人抗日,作者說當現代歌頌八田與一的水利工程時,台灣人是否更應明白日本在台施政,是掠奪還是「為生民立命」?(資料照,中新社)

一、禮運大同篇是中華文化的理想

二千五百年來,華夏社會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帅吾帅以及人之帅,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百姓期待的不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明太宗、康雍乾」開疆拓土般的武力揚威;而是漢文帝、漢景帝父子的「與民休養生息」。無怪乎鄧小 帄的經濟規畫師陳一諮先生在「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一書中,指出當他從松花江一路調查民意至珠江三角洲,廣東順德縣農民回答「陳濟棠統治的年代生活最 好」。黎民百姓要求的只是「統治者無為而治,百姓越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改革」在華夏史上只有商鞅是範例,卻也作繭自縛付出生命。階級鬥爭的馬列黨徒又如何贏得長治久安的果實?高爾品先生反思追求「民主共和」的劃時代人物,竟然是台灣即將捨棄的「孫文」,與孫文忠實的信徒蔣介石。「孫文學說、 民權初步、實業計畫」這個三民主義過去是台灣考試用書,今日是「外國學說」; 台灣海峽兩岸都不愛,甚至是故紙堆的回收品。當一個強調中庸與無信不立的文化,蘊育出「關公」與「媽祖」信仰的台灣社會時,台灣正在傳承中華文化「親親、仁民、愛物」的胸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帄」理學家民胞物與的精神,正如「台灣最美的風景是民間善良的對待國際旅人」這句迴饋。觀之國共內戰與政黨輪替過的台灣,不禁感慨為政者竟那麼不屑「為生民立命」?

二、從「日本帝國主義」掠奪台灣資源到「國民政府戒嚴體制」下的十大建設

當「歐洲人眼中地理新發現」後,帝國主義橫掃美、非、亞各洲達五百年之久。台灣是「幸或不幸」成為戰略要衝與經濟掠奪寶地?先有日、荷、西第一波染指台灣,行船人的「安帄追想曲」呈現掠奪者一走了之的心態。雲林台西鄉丁姓國人,其先祖來自定居泉州的阿拉伯商人後裔;對比之下,荷蘭商人豈止唯利是圖而已。

「英法聯軍」後第二波帝國主義挾著新式武器,與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傳播,改變了台灣歷史與社會面貌。英、法、美追逐的是商業利益,日本則有領土的野 心。「牡丹社事件」後,甲午戰爭成為割台的前奏曲,台灣人抗日成為現今隱諱的史實;當歌頌八田與一的水利工程時,台灣人是否更應明白日本在台施政,是 掠奪還是「為生民立命」?阿里山森林鐵路興築動機,是發展觀光還是砍伐檜木運回日本?蓬萊米與夏威夷「玫瑰竹」品種的蔗糖,是改善台灣人的生活還是運回日本供日本人享用的糧食產地?台灣一篇碩士論文「米糖相剋」,呈現利益競逐與日本株式會社在台灣的掠奪面貌,台灣人對這段史實失憶了嗎?蔣渭水先賢以文化不良症比喻漢民族民智有待治療,先賢認清武力反抗日本台灣總督府遭鎮壓的後果,方以文化教育導引台灣漢民族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期望在擺脫日本 殖民統治後,恢復漢文化的傳承與台灣的民主發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