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巴黎協定期初檢驗報告來臨,台灣要拿什麼說嘴?

2018-04-11 06:30

? 人氣

《巴黎協定》的期初檢驗報告就要來,台灣表現合格嗎?(照片:美聯社,製圖:風傳媒)

《巴黎協定》的期初檢驗報告就要來,台灣表現合格嗎?(照片:美聯社,製圖:風傳媒)

2015年12月,全球195國簽下《巴黎協定》,承諾共同努力減碳以因應全球暖化;今年10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將發布對全球溫控1.5℃情景的分析,這可以稱為是《巴黎協定》的期初檢驗報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綠色執政的「綠色政績」在那?

回頭看看台灣的表現,蔡政府該捫心自問:我們要拿什麼見人?這應該是綠色執政該有的「綠色政績」嗎?

《巴黎協定》的核心與行動目標在,各國承諾要「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同時認識到這將大大減少氣候變遷的風險和影響。」而這個「期初報告」就是IPCC首次發布對1.5℃溫控目標實現可能性的評估。

對未來是否能達到溫控目標的評估,主要根據一個在這3年來各國執行碳的成果情況,再來是根據各國現在推動的計劃評估與預測未來能達到的減碳數量,進而推測這個「1.5℃溫控目標」實現可能性。不幸的是,根據目前報告草稿指出,以目前世界各國的減排力度,實現這一目標的難度極大。

難度極高的全球減碳

如果「1.5℃溫控目標」的減碳失敗、地球暖化持續,造成水平面上升,首當其衝的當然是那些小型島國,這就是在巴黎氣候大會的最後階段,那些小島國提出「我們會失去一個民族、一種身份、一段文化史、一種語言與文字」的悲鳴成真;而正好也是這個悲切的訴求,才讓那些大國願意簽下協定。

因為,這個世界非常矛盾又不協調之處在:正是那些排碳量高,造成氣候暖化的大國,受到暖化的衝擊是小於那些排碳量極少的島國;對那些島國而言,這無異是生死存亡之秋。當然,暖化的衝擊是全球性的,大國也不可能避免影響,因為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讓每個國家都承受了生命、財產與經濟的損失。但畢竟不到生死存亡,這也讓一些國家短視的把短期經濟衝擊擺在優先位置─最典型的惡劣案例當然就是川普讓美國退出巴黎協議。

根據國際智庫的評估與政策建議,全球的能源革命必須大規模加速和推廣,從而實現二氧化碳排放減量,全球煤炭消費必須以每年4%到5%的速度下降,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必須取代今天煤炭的地位,成為壓倒性的主要能源形式。

反減碳之道而行的台灣

回頭看看在全球努力減碳時,台灣作了什麼。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亦非巴黎協定簽約國,但也對大會提出「自願減碳承諾」:2030碳排將較2005減少20%,最終目標是要在2050年碳排降為2005的50%。而在碳排放來源上,來自電力部門的碳排量占比接近4成,高於交通部門的3成及工廠的1成多。因此,要減少碳排合理的選擇當然是由電力部門著手,遺憾的是台灣電力部門的減碳不僅看不到成果,甚至是反其道而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