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通膨與通縮之間

2015-02-11 05:20

? 人氣

在中國經濟情境下,通脹和通縮不是反義詞,恰恰相反,他們幾乎是同義詞,都是經濟結構性病症的表現。(騰訊大家網)

在中國經濟情境下,通脹和通縮不是反義詞,恰恰相反,他們幾乎是同義詞,都是經濟結構性病症的表現。(騰訊大家網)

(中國)央行宣佈從2015年2月5日開始,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據測算,按照2014年12月存款計算,此次統一下調準備金率將釋放近5868億流動性,加上定向降准,整體估計釋放流動性6000億左右。通過乘數效應,理論上將給經濟體增加6萬億左右的信貸額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央行降准政策,各方解讀不一,但試圖通過釋放流動性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意圖,則是不言而喻的。

官方資料顯示2014年經濟增長率是7.4%,這個資料和全球主要經濟體相比,幾乎是超高速增長。但放在中國經濟情境下,其增長意涵大打折扣,實際意味是經濟增長乏力,甚至是經濟趨向蕭條,這點可以從市場悲觀情緒中得到印證,也可以從各種所謂穩增長的政策組合中得到側證。

為了維繫增長,在既有經濟結構和決策層的偏好導向下,備受詬病的政府投資拉動政策不得不一再祭出。大概是為了避免刺激社會輿情,政府主導的投資項目不再大張旗鼓,而是選擇低調潛行。眾多政府批准的投資項目和投資規劃,其項目評估,決策過程等關鍵資訊,往往避人耳目。這些項目的機會成本,長期後果,都缺乏嚴肅的辨析。當然,經濟維穩是體制的預設選項,長期的類似反應模式,也使得體制達成這種共識變得輕而易舉,官僚體系的執行也輕車熟路。

但是這類投資項目無法擺脫一個宿命,那就是低效率或者無效率。這些投資固然可以在短期內帶來經濟資料增長,但這種不可持續的投資模式,意味著巨額債務的積累,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調查顯示,自2007年以來,中國負債增加將近4倍,從7.4萬億美元增加為28.2萬億美元,相當於GDP的282%,中國債務/GDP的比例已經是全球經濟體中最高的。由於財政支出不受民意節制,這種公共負債將繼續蔓延,直到爆發債務危機。

目前來看,中央政府層面的資產負債表看起來比較健康,一來因為中央政府有更強大的財政汲取能力,二來很多事務層面,支出層面的,其實都反映在地方政府的報表上。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更容易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比如房地產衰退帶來的財政收入的減少,在深受房地產行業衰退影響的三四線城市,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萎縮尤其明顯,在這種背景下,有些地方政府已經在技術上破產。

地方政府違約,甚至破產,將帶來政治上難以應對的麻煩。從政治經濟學視角來看,中國是一個單一制政體, 地方政府並不具有資格來獨立承擔經濟社會責任,因此債務風險最後必然彙聚到中央層面,這是單一制政體必然的經濟後果。

在微觀層面,一些小範圍的,局域的債務危機已經爆發,很多企業債,私募債,城投債,到期都無法得到正常兌付,已經引發了小範圍的恐慌,導致了很多公共聚集事件的發生。當局在債務發行上的創新是,剝離不良資產,創造更多優質主體,比如把很多城投債和地方政府債務平臺上的負債,轉移到通過財政擔保方式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項下,以維護城投平臺公司的表面的資產品質,從而維護地方政府債務平臺的繼續融資能力。這種做法本質上是通過財務處理,來拆東牆補西牆,獲得一點時間,並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債務問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