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西學東漸浪淘盡-----小論李敖及其他

2018-03-25 05:30

? 人氣

「可惜或者因為成名太早,外界虛榮的誘惑太多,涉獵又貪多務雜,使他無法沉潛專注,後期的文字即使稍有價值也多流於瑣碎。綜而言之,他卷帙浩繁的著作在學術地位上實在不能成其方家 。」(資料照,澎派新聞)

「可惜或者因為成名太早,外界虛榮的誘惑太多,涉獵又貪多務雜,使他無法沉潛專注,後期的文字即使稍有價值也多流於瑣碎。綜而言之,他卷帙浩繁的著作在學術地位上實在不能成其方家 。」(資料照,澎派新聞)

自由主義者配備著專制心靈,囚禁於太多的虛榮。天才作家但少了點自覺。一位鬥士,在台灣,但不敢對中國大陸 。一些女人的情人,卻是女性的夢靨;如唐納川普般的厭女症患者(misognist)。他自己以及許多人的王者,他總是在那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

李敖一生從未出國。他的中國當然包括台灣。作為一位學跨中西的知識份子,這可能限制了他的感受。現代西方文明及文化真的需要親身去體驗的,要生活或旅遊一段時間,而不光是從書本或媒體來理解。那種源遠流長的自由精神和個人主義。即使沒去過他的祖師爺胡適所崇奉的美國,到日本或上個世紀的香港,這些相當程度西化的地方去走走看看也好-----行、識皆未及此,撇開統獨爭議不說,或因而漸漸鑄下了他由五四的直接傳人、上世紀60年代反叛精神的橫向移植者、一名主張全盤西化的民主戰士而走向極度親中仇日反美的老反動;甚至甘為老毛及中共塗脂抹粉。這也是他曲學阿世的一面。阿世,諂媚於日漸強大的當今紅色中國。 

我猜他不肯出國的原因,不是像他吹牛的所謂「不屑」。只不過他年輕時就名滿天下,去到外國難免有媒體爭相採訪,而他的spoken English可能還沒有達到自己滿意的程度,至少遠不如他的中文,口才無法充分發揮,也怕出洋相丟人現眼,只好藏拙。(哈哈哈否則以他對於名氣的迷戀,不太可能長期未接受外國媒體的採訪。)他一生的自戀和虛榮正是他成就大事業的原動力,但也極大程度限制了他。

就個人閱讀所及,在向來由歐美主導、文史哲方面所謂的「顯學」上,近代的華人學者少有能夠達到可以跟歐陸英美學者對話的檔次。以更廣泛的的人文領域而言,早期的辜鴻銘也許是個例外,但他的母語本是英文。後來的胡適和余英時也可以達到,但通常僅限他們個人專精的、廣義的漢學領域。其間有林語堂和夏濟安都是英文奇才,夏濟安年輕時就立志要當「全中國英文最好的人」,後來他直接用英文寫小說在New Yorker 發表,頗為自得;那篇【傳教士的故事】翻回中文也的確還是第一流的短篇小說。他對Henry James的專題研究絕對不遜於英美學院的水平。可惜此公英年早逝。

中西學界無法對話其實還有不同的語系間本質上的隔閡。以傅斯年的天才,留學時早就深歎德國古典哲學之難讀-----連傅斯年都讀不懂又有幾個華人讀得懂?再以英文哲學書(包括西方各主要語文翻譯為英文者)為例,文法結構上嚴格界定的詞類、語序、時態加上重重疊疊的關係子句每讓華人讀者身陷迷宮暈頭轉向,翻成中文也常常糾結一團;但是那迂迴優雅的一面,反而極適於表達被深奧的基督教教義浸淫兩千年的西方心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