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雲觀點:台灣設立綠色投資銀行,沒戲!

2018-03-22 06:30

? 人氣

綠色帶路人。(綠學園提供)

綠色帶路人。(綠學園提供)

這一兩年,市場在討論一個綠色產業生態的新物種—綠色投資銀行,許多人倡議為了綠色產業的發展,臺灣應該成立綠色投資銀行。我們一般人聽到投資銀行,就覺得又是銀行,又是投資的,一定很高大上,裡面的人都西裝筆挺,年薪上千萬,做著尋常人不理解的工作。以前商學院的學生畢業首選工作就是去外商投資銀行上班,只需要個幾年,就有VP副總裁的頭銜,多威風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種迷思就跟現在更威風的社會企業、綠色創業的「創辦人」和「共同創辦人」頭銜一樣,其實我們根本不知道裡面在幹什麼,就跟著瞎起鬨。

認識綠色投資銀行這個新物種,是建構系統性的金融知識框架重要的學習過程,「綠色金融白話文運動」專欄系列文章有個特色,就是永遠要保持開放性與好奇心,因為如同金融科技(Fintech)正在打破金融業的規則,綠色科技和商業模式也正在顛覆金融業的邏輯,所以保持開放是最佳的致勝策略。

實際上投資銀行,雖然名字有「銀行」兩字,但投資銀行其實不是銀行,它不做銀行存款、貸款、外匯等業務,它主要做的是公司證券發行承銷、企業購併、或是創新的業務,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人脈,幫助企業設計募資商品,去市場上發行,吸引投資人來買,所以它本質上就是個中間商(中介組織),也就是扮演仲介的角色,跟證券交易所、創業加速器、甚至綠學院都一樣,都是在做媒合的工作。

現在大部分人對中間商很反感,認為中間商就是剝削,什麼事情都應該要去中間商。可是金融市場天生就是個訊息不對稱的市場,政府還會監管,中介組織的存在可以增加交易效率,減少雙方的成本。

你想,公司平常忙著做生意,怎麼知道要如何吸引投資人或是買家呢?而對投資人來說,平時又不是他在經營公司,他要怎麼知道如何評估一間準備上市的股票、或是準備打包出售的公司能不能買呢?

20180221-大年初六證券公司開工股市開盤。(顏麟宇攝)
作者指出,金融市場天生就是個訊息不對稱的市場,政府還會監管,中介組織的存在可以增加交易效率,減少雙方的成本。(資料照,顏麟宇攝)

「綠色」就有相同的性質。這個市場上真正懂綠色的人非常少,訊息非常不對稱,尤其是一些風險評估,例如跟環境有關的綠色投資風險(Green Risk),投資人以前連聽都沒有聽過,他會因此摸不清楚一家新品種的綠色企業,到底投資下去會不會有風險。如果放任自由市場機制,就沒有投資人會願意投錢進入綠色科技、綠色企業,市場最後就是失靈,根本不可能發展出綠色產業。

所以最勇於金融創新的英國,2012年用政府的錢投資成立了全球第一間綠色投資銀行(Green Investment Bank)。和投資銀行一樣,作為一個中介組織,它由政府作莊,像是一個觸媒的角色,負責點燃私人資本,增進市場的效率。之所以稱為綠色投資銀行,是因為它只投資在綠色投資案,例如離岸風電、太陽能、節能和能源效率、生質能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雅雲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