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領導被架空,李克強遭邊緣化,淪為「虛位總理」

2018-03-17 11:00

? 人氣

中國大13屆全國人大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布政府工作發告。(美聯社)

中國大13屆全國人大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布政府工作發告。(美聯社)

習近平上台5年來,已經將大量權力都集中到一人手中。而五年前一度被外界認為是中國政治二號人物的李克強,是否遭到了邊緣化?今後又會由誰來主導中國的經濟政策?德國之聲專訪了中國政治學者吳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德國之聲:近日,不少通訊社都分析認為,李克強將在今年全國人大會議上再度被任命為國務院總理,但是其權力將會被大幅削弱。這樣的分析到底有沒有根據?

吳強:現在暫時還無法確證李克強的地位是否真的被大幅削弱,可能需要在兩會結束幾個月後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但是據我個人的觀點,習李二人的關系已經發生了變化。這很像90年代的朱鎔基以常務副總理的身分實質上取代了李鵬總理對經濟的主導地位。現在正在重演這種情形。

德國之聲:您為何作出這樣的判斷?

吳強:李克強出任總理後,他力推的幾項工作,包括強調實體經濟的"克強經濟學"、城鎮化、"互聯網+",都是具有他強烈個人烙印的經濟政策。但是在過去5年當中,這些政策都無疾而終、遭到淡化。現在對中國經濟起到主導作用的,反而是習近平的許多理念。劉鶴則扮演了習近平經濟理念重要詮釋者的角色。在今年初的達沃斯論壇上,發改委副主任、財經領導小組副主任劉鶴的主旨演講已經鮮明地體現了這種詮釋者角色,取代了以往中國總理的角色。而與此同時,李克強的經濟話語正在退後,淡出中國政治舞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

德國之聲:李克強的經濟政策,到底遇到了怎樣的阻礙?

吳強:李克強的實體經濟優先、城鎮化、"互聯網+"都是些很難落實、不討好的經濟政策。中國經濟過去5年出現了很多反方向的變化:城鎮化的進程相當復雜,並非"全面大上快上"就行,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比如環保、節制房地產,也就是"撇泡沫、去槓桿",此外還要控制大城市發展、清理"低端人口"等等。在實體經濟發展方面,其實也面臨著經濟下行的壓力。整個國家經濟,都在準備迎接周期降溫的狀態,預期增長速度將顯著低於過去三十年。現在,全國范圍內正在鋪開產業結構調整等供給側改革措施。在整個政策基調方面,包括去年的十九大報告、今年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都在強調不再追求單純經濟增長,並且把目標往下調。此外,"互聯網+"雖然在增長,但也遇到了很多問題,產業背後的資本結構也在受到"去槓桿化"等政策的沖擊。總之,李克強的經濟政策並沒有很理想地貫徹下去,中國經濟圈內都很清楚這一點。

德國之聲:那麼,習近平、劉鶴的經濟工作重心會在哪些方面?劉鶴今後將會掌握多大的權力?

吳強:過去五年中,他們圍繞著供給側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去產能、去槓桿化、以及"一帶一路"來開展經濟工作。習近平正在全面介入經濟管理事務,而從本周公布的國務院機構調整方案來看,國務院的很多職能也在面臨許多變化。它的社會福利職能在增強,但是宏觀經濟調控的職能在萎縮。在"黨管一切"、"黨政合一"的指導思想下,正在淪為黨中央的執行機構,而不再是過去30年中的經濟、行政主掌單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