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不應是主從關係」 林佳龍:台灣已有主體性,可思考「互為主體性」的可能

2018-03-07 17:26

? 人氣

台中市長林佳龍7日出席台研會30週年系列論壇。(陳明仁攝)

台中市長林佳龍7日出席台研會30週年系列論壇。(陳明仁攝)

針對「台灣主體性」之大哉問,台中市長林佳龍今(7)日說,台灣歷經政治自由化、民主化,已蛻變走出自己的主體性,但面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特別是中國有意要納入台灣為參與的一部份,下一階段的課題是處理與中國的關係;他也說,台灣走出主體性後,無法孤立於國際社會,兩岸「互為主體性」的可能性,可作為未來思考方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今(7)舉行「台灣主體性,從政治、歷史、文化、族群到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論壇,創辦人黃煌雄、文化部長鄭麗君、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以及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所長張隆志等人均是座上賓。

20180307-台研會30週年系列論壇「台灣主體性--從政治、歷史、文化、族群到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左起)張隆志教授、台中市長林佳龍、台研會創辦人黃煌雄、文化部長鄭麗君、吳介民教授。(陳明仁攝)
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今(7)舉行「台灣主體性,從政治、歷史、文化、族群到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論壇。(陳明仁攝)

林佳龍:總統直選、民主體制對「台灣人」意識響很大

林佳龍表示,台灣主體性的定義,呈現在三個層面互相影響,第一個是認同,屬於意識層面;第二個是結構,屬於制度安排層面;第三個是公共政策,涉及到資源分配、權利義務關係具體建構層面。

林佳龍說,台灣人在意識發展上,過去30年來很重要,許多政治過程,尤其是「總統直選」對於「台灣人」意識影響很大,達成了某種程度的「社群想像」和「國家認同」;台灣人和政府的關係包括憲政體制、地方自治、直接民主,雖然是從舊的憲法裡面走出來,但建立了性質獨特、台灣人共同的遊戲規則和規範。

「兩岸不應是被壓迫、主從關係」 林佳龍盼成為互相關係

林佳龍並指出,政治人物都企圖用修辭去談兩岸關係,例如前總統李登輝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前總統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前總統馬英九的「一中各表」,直至蔡英文總統的「維持現狀」,或是有人稱「兩岸一家親(指台北市長柯文哲)」或是「兄弟之邦(前總統府資政辜寬敏)」等。

台中市長林佳龍,出席台研會30週年系列論壇「台灣主體性--從政治、歷史、文化、族群到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陳明仁攝)
林佳龍並指出,政治人物都企圖用修辭去談兩岸關係。(陳明仁攝)

對此,林佳龍進一步表示,中國因素很重要,但兩岸不應是壓迫被壓迫、主從的關係,因此有無可能「互為主體性」,讓兩岸變成是一種相互關係,而非宰制、孤立的,「這不能直接去改變對方,但我們也不想被對方改變」。

林佳龍表示,崛起的中國傾向訴諸「力量」決定關係,台灣無法自外,又不願意被統一、併掉,才會出現不同的語彙,例如「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以致台灣陷入錯亂,但事實上台灣的主體性已經透過認同、制度、公共政策形塑「何謂我們。」

「台灣跟全世界互為主體性」 林佳龍:若無中國因素,想必是偉大民族

林佳龍說,在更開放的全球化時代,台灣跟全世界是互為主體性的,「如果沒有中國因素」,台灣想必是偉大的民族,但目前在建構主體性的過程中,每一天都須面對中國因素,這必須不卑不亢,以爭取更多中國人可以接受。

他以「台灣要活出自我」作結,強調台灣必須了解自我後,才能在一個更大的環境去建構「主體性」,這也是台灣作為社群、民族或國家,在過程中可能會感到焦慮、糾結,但也有可能是偉大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周思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