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毅觀點:央行匯率政策的誤解─專業沒問題,溝通透明待加強

2018-03-02 07:00

? 人氣

卸任央行總裁彭淮南(左)、新任央行總裁楊金龍(右)出席中央銀行新舊任總裁交接典禮,並由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中)監交。(顏麟宇攝)

卸任央行總裁彭淮南(左)、新任央行總裁楊金龍(右)出席中央銀行新舊任總裁交接典禮,並由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中)監交。(顏麟宇攝)

全球各大中央銀行都存在一些不透明感和具有神秘性的特點,導致市場與大眾常常對央行的匯率政策有錯誤的迷思或誤解,筆者認為這一切的起源應該來自總體經濟的運行與貨幣政策的操作具有高度的複雜度與專業性。也因此,前幾天央行彭總裁在退休前,對其任內的央行匯率政策,再度透過記者對大眾做釋疑。不過要不是筆者具有專業的經濟背景,其實還是很難能理解他的解釋。這其實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央行的專業人員在溝通專業總體經濟的技巧上仍然有待加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許多報章雜誌或財經媒體常用「雙率」來報導或說明央行的經濟政策,也許這樣的說法比較容易引起市場或一般民眾的關注,不過筆者認為這應該是對貨幣政策架構與傳導機制過度的簡化或有些錯誤的認知。本文的目的是:想協助釐清匯率在央行的貨幣政策裡到底扮演甚麼角色?(想要理解基礎的總經原理,也許可以聽從彭前總裁的建議去細讀哈佛經濟教授Mankiw所寫的大學總經教科書)。

在討論前,筆者要先點出央行匯率政策是採行「管理浮動匯率制度」。筆者希望在此前提下,能藉由本文說明為何央行有時候看似在捍衛台幣匯率,有時又會給人覺得在放任讓台幣貶值,讓外界感覺好像缺乏一致性,而產生困惑。不過這些應該都是市場與一般民眾的誤解,央行匯率政策的操作主要是根據匯率升、貶背後的原因,絕不是漫無目的隨便出手。

跟許多依賴出口的經濟體一樣,匯率波動對於同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在貨幣政策操作上,絕對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也可能因為此緣故,才創造出雙率的名詞)。不過由於央行目前是採取「管理浮動匯率機制」,所以在‘一般正常的情況下’央行是不會在外匯市場上任意地出手干預台幣匯率,因為匯率跟其他非政策利率一樣,是交由市場供需決定出的價格。國際投資人如果突然發覺以台幣計價的債劵或股票有投資價值浮現時,就會自由在外匯市場換成台幣後,從事買賣交易。可想而知,這將會導致台幣需求上升,台幣也同時會轉強,反之亦然。台幣匯率每天都會根據國內與國際市場而變動,也因此央行不能,也絕不會在心中訂出自認適當(高或低)台幣匯率的水準,只會對匯率波動保持中性的態度。

20180226-卸任央行總裁彭淮南26日出席中央銀行新舊任總裁交接典禮。(顏麟宇攝)
卸任央行總裁彭淮南26日出席中央銀行新舊任總裁交接典禮。(顏麟宇攝)

筆者的意思當然不是:台幣匯率波動跟廣大民眾無關。相反的是:一般大眾通常因為匯率貶值,或多或少都會面臨損失。不過拉升到整體經濟層次面來探討,如果因為匯率貶而導致其他國家對台灣製造商品或以台幣計價的資產需求升高,這當然可能會是利多,反之亦然。不過由於央行主要的任務是要維持物價穩定,相關的主事者當然必須要對匯率升、貶背後的因素有所掌握,以便制定對應的貨幣政策來調控未來物價可能的變動。通常,央行不會把匯率當成政策變數(policy variable),只是把它當成一項市場價格的指標,納入追蹤與觀察的名單上,因為任何的變動都可反映出,可能經濟基本面變化或金融市場穩定的重要資訊,更是當作制定貨幣政策策略時所需的重要依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