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試」性揚才的惡意—從學測級分談起

2018-02-27 05:30

? 人氣

作者認為,當基本生活都成了問題,這些偏鄉地區的學子們要怎麼把學測成績考好?(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認為,當基本生活都成了問題,這些偏鄉地區的學子們要怎麼把學測成績考好?(資料照,顏麟宇攝)

近日,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公告後,在諸多學校自行發稿、媒體主動採訪展現各校高分考生增加、三年教學成果大豐收之餘,一篇〈學測放榜 高雄這間高中沒人達40級分〉報導了位於高雄偏鄉的六龜高中全校應考生中未能有人超過四十級分的「慘況」,在Facebook、PTT上引起廣泛討論。筆者為高中教師,期望透過討論本次隱然帶有惡意之報導,討論教育現場長期來極端升學主義至上與假性適性揚才的怪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高中現場近年最大的挑戰是逐步試行即將正式上路的新課綱。在國家教育研究院對於新課綱總綱的簡要說明中清楚敘明新課綱的理念是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課程願景。然則,在「適性揚才」的期望下,是否還存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絕對檢核規準呢?是否學生在學測中的表現越好,越能證明學校辦學豐收?學生已達到適性揚才之目標?媒體上那些「從小立志要⋯」的報導,又有多少是為採訪而製造出來的立志故事?

筆者不諱言,在學科能力測驗成績揭曉之時,定然在親師生乃至校方間會產生比較心態,甚至成為本學年度對國九學生與家長們招手的魅力來源。但在本次刊出後罵聲不斷的報導中,筆者有兩個疑問:其一,但拿資源極度匱乏的學校與資源相對不需擔憂的學校相比,是否妥適?其二,媒體大肆報導成績優異學校與學生的舉動,是否證明了升學主義仍是社會的最終判斷規準?從事教職之餘,筆者有著多次與教育優先區學校接觸的機緣,深知在臺灣看似富足的社會角落,仍然有著無法撼動的城鄉差距。當都會地區學子苦惱著補助的平板電腦開機很慢時,在某些地區卻有著全校三分之二以上學生無法負擔營養午餐費,全校一半以上學生得公益型基金會課後照顧與生活照護的狀況,又或是想著放學要去打工、畢業後要放棄升學直接就業。

當基本生活都成了問題,試問這些地區的學子們要怎麼只需把學測成績考好?要如何只關注升學?筆者無法認同媒體從業人員為了新聞點擊率,僅以主觀價值報導成績懸殊而忽略了先天的城鄉差距,如此報導除了批判六龜高中師生的惡意外,對社會有任何助益嗎?眾所皆知,社會上不乏高學歷卻作奸犯科的人,難道在這一次學科能力測驗中表現優異,就預告日後定然成為「人生勝利組」嗎?與其認為自己執第四權之筆披露了六龜高中相較其他學校不甚高的學測級分,倒不如為新聞出來前壓根不知道六龜在哪裡的社會大眾真實報導六龜高中師生的熱情與活力,以及一個個不被困境打倒的熱血故事。

最後,筆者建議媒體從業人員若真心想關注教育,不妨捨棄電話與電郵、離開辦公室,親自走訪偏鄉感受教育現場的掙扎、真實與成長。相信若媒體從業人員願意造訪幾回偏鄉,必定能夠寫出一篇篇更為動人且有正向意義的報導。

*作者為不按牌理出牌的教育工作者,現職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