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福忠觀點:大轉型─自動化的強撞擊勢必加深貧富差距

2018-02-25 07:00

? 人氣

圖為「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中參觀者仔細端詳展出機器運作。(蘇仲泓攝)

圖為「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中參觀者仔細端詳展出機器運作。(蘇仲泓攝)

屢見不鮮的報導,各式各樣的自動化機制大幅度增加生產力,但也同時替代人力,可能讓若干人失去工作。這些多是零散的訊息,各個報導也不盡相符。跨國顧問公司貝恩 (Bain) 日前發表了一份勞動人力 2030 (Labor 2030) 報告,綜合不同的面向探討這個現象,認為是人口、自動化、收入不平等,這三道力量撞擊所產生的一個「大轉型」(Big Transformation),而所製造的破壞,可能延續幾十年。(下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勞動人力 2030。來源 : 貝恩公司,取自貝恩公司 2030 勞動人力報告。
勞動人力 2030。來源 : 貝恩公司,取自貝恩公司 2030 勞動人力報告。

上圖就是大轉型的概念,人口、自動化、不平等的撞擊。人口是指全球勞動人力老化,減低了供應面的成長;自動化的浪潮,無疑增加了供應面的成長;而擴大的不平等收入,卻減少了需求面的成長。撞擊結果,供需的複雜連動,造成幾十年動亂的過渡時期,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也因而重新改變與調整,而商業營運也陷入複雜的變化環境。

二次大戰後的 19 年 (1946-1964),被稱為嬰兒潮,美國、加拿大,與歐洲軸心國的人口,這段時間增加了約 16 億,使得 1970 年代勞動力豐沛,經濟大幅度成長,但自此勞動人口逐年減少。美國在 1970 年代勞動人口年成長率高達 2.6%,2010 年成長率下降到 1.0%,而 2020 年以後更預估每年僅成長 0.4%。

當年嬰兒潮的嬰兒,現在到了退休年齡,不僅美國,全球勞動人口的老化也是普遍現象,醫藥的進步固然讓壽命延長,身體也以前健壯,很多人延遲退休繼續工作,但仍不足以彌補人口老化的負面效應。當整體的勞動人口數量停滯、或是下降,經濟成長的動能勢必趨緩。

另一方面,自動化技術在未來的歲月會加速成長,面對勞動人力的短缺,企業也加速自動化作業來維持生產。經濟的成長,要需求來配合供應,但自動化的生產潛能遠高於需求潛能,致 20% - 25% 的工作會被淘汰,而沒有淘汰的工作,薪資的成長也受到壓抑。

但有 20% 的勞動人口將受惠於自動化,這些人多是高收入、高技術、或是擁有資本的人,勞動人力的減少,特別是高技術人力的欠缺,使得這些人收入更進一步調升,相對與低技術人力的收入相比,造成更大的不平等,而延伸到財富的不平等。

以上是貝恩報告對 2030 年勞動力的分析,人口老化、自動化、收入不平等,三道力量彼此牽連、彼此糾纏,撞擊之後轉型到另一個新環境,在這個新環境,產生許多負面效應。先是中產階級偏向下滑而逐漸消失,形成兩層階級:高產階級、與中低產階級,高產階級占人口的20%,而中低產階級占 80%。

自動化會促進未來十到十五年的繁榮,然後開始衰退,下一波的自動化固然創造許多機會,卻會在險惡之中成長累積能量,競爭的壓力也會促始企業投資自動化技術,但更會小心翼翼的尋找正確的方向,正如同 1990、2000 年代,企業創造全球供應鏈來提升競爭。

高技術、高收入的人力變得越來越稀少,訓練舊有人力使技術晉級,又緩不濟急,企業要重新思考如何吸引、培植、保留高技術人力,來發揮最大產能,勢必成為企業一大挑戰。

說到這裡,看起來自動化是關鍵,碰撞由自動化引發,速度與力道的輕重影響碰撞後果。如果自動化平穩的進入,不適應的勞動力緩慢淘汰,給大家緩衝時間來調整,雖然經濟發展也可能緩慢,所產生的動亂也會減輕。但自動化的強大動能,更可能是快速的進入運作,那負面效應只有更加深,這時候政府可能需要強力介入。

貝恩報告說,進入 2020 年之後,在收入不平等程度較低的國家,需求面的成長還沒有拖累到供應面的成長,收入不平等的問題較容易解決。但全球兩個經濟大國,美國與中國,收入不平等已接近歷史高點,自動化只會讓不平等進一步擴大。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更多文章請見「西海岸數位隨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