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禁止日本五縣食品,台灣可以換到什麼?

2018-02-09 06:00

? 人氣

20161225國民黨反核食遊行。(曾原信攝)

20161225國民黨反核食遊行。(曾原信攝)

我立場傾向反核。在日本311地震之後,更加意識到核能的危險性,開始上網找一些相關的資料。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注意劉黎兒女士的文章。她的觀點曾經帶給我很多啟發,不過,她最近的言論,卻讓我不敢苟同。尤其前陣子劉黎兒女士的文章受到日本外交官的指正,更是讓我感到汗顏。文明的國家要用文明的方式來跟其他國家交往,我們既然希望跟世界各國平起平坐,為什麼還在用宛如內容農場一樣的論述,來替自己國家不合常理的進口食品管制政策辯護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幾天之前,劉女士又回應了日本外交官,但我們看得出她的說法仍然十分片面。例如她說:「台灣一樣以地區管制的還有10國,其中7國及地區跟台灣方式相似」。事實是,就算其他國家以地區管制,也是特定地區的「特定產品」不能進口。現在全世界除了台灣跟中國之外,沒有國家是採取地區性全面禁止的做法。

劉女士還說:「美國是自主性決定,FDA續更新進口警示99-33,就是因為日本還有輻射污染」。之前99-33確實一度被解讀成加嚴限制,但這已經證實是網路謠言,為何劉女士還拿出來說嘴?其實,99-33更新反而有助於我們了解美國的管理方式:日本禁止流通的,美國就禁止進口。所以每當日本變更項目,美國就會重新公佈。該警示全文翻譯可見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沒有人說日本食物沒有風險。但像美國FDA這樣,基於科學實事求是,並以互助合作的方式,負責任地-對自己國民負責,也對貿易夥伴負責-來處理日本食品進口的問題,應是行走世界的正確作法。

此外,劉女士說日本國內有的店家訂出0貝克的標準,這當然有可能。因為,超市本來就可以自主訂定標準。你自己開的超市只要印有片假名的產品都不要進貨也沒有人管得著,但政策不可能這樣制定。更何況,日本人日常生活當中所面對的風險比全世界都高。假設日本所有食品都受到輻射污染,那攝取的劑量會一直累加。所以,他們用更嚴格的標準來看待劑量,這一點也是可以理解。

至於台灣,則不必陷入不必要的恐慌。反而應該檢討,我們對於劑量的規定,已經比加拿大、美國、韓國、歐盟都要嚴格,又全面禁止日本五縣食品,到底目的是什麼?

如果台灣目前禁止日本食品的邏輯說的通的話,那政府是不是也要警告國人不能到關東旅遊?就算我們到日本玩的時候堅持不吃五縣市食品、就算我們在日本的居酒屋也跟服務生確認再三沒有五縣市食品,但是,成田飛回桃園的機上餐飲,很多時候就是千葉製作的啊!

用地區別來限制進口,已經是落伍的作法。一方面沒有辦法真正落實管制-種植地和加工地要算哪一個?複合來源的加工品怎麼辦?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國際貿易所要求的自由和科學證據原則。重點是劑量,而不是產地。我們該做的是劑量管理,而不是產地管理,這樣既可以保障國人健康,也才能讓國際友人摸得著頭緒。比台灣寬鬆的韓國,都可能在WTO的仲裁中敗訴,為何台灣還能理直氣壯?要管理日本食品風險,應該針對產品別來判斷該不該開放,加以邊境的查驗來取代全面性的地區禁令。像是美國牛,也只有特定部位不准進口。

寫到這裡我想到一個例子。我跟鄰居一家人的感情不錯。他們有兩個小孩,我們有一個小孩,都是在就讀國小的年紀。小朋友放學之後,常常會在我們家或是他們家一起寫功課玩耍。小朋友玩在一塊難免會有狀況。有一次,他們的小朋友得了感冒,感染給我們家小朋友。發生這種事情,身為家長應該要怎麼做呢?我想可能可以有兩種方式:

第一,禁止我們小朋友跟他們家來往,不準到隔壁家吃東西,用這種方式來杜絕所有感染的風險。第二,以後小朋友生病的時候,幫兩家的小朋友都帶上口罩,不要用同樣的餐具吃點心。頂多小孩生病這幾天,不要玩在一起。很明顯的,大部分家長都會採取第二種方式。因為我們如果採取第一種方式,彷彿就是兩家人斷絕往來,非常傷感情,對小朋友的成長也不太健康。

這個例子就像是台灣禁止日本食品進口一樣。常理來講,日本食物確實有風險,有風險就要管理,但不是盲目地禁止。做出口生意就知道,歐盟對於產品規格和檢驗的標準,是全世界最嚴謹。現在,台灣訂一個比歐盟還要嚴格的標準,我們到底想要從中得到什麼?就像是過度焦慮的家長,把小朋友的正常人際關係都破壞殆盡;政府不鬆綁日本食品,也等於把兩國的外交都賠了進去。

諸君,我們有必要為了一個可以管理或甚至不存在的風險,做到這個程度嗎?

*作者為上班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