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時先開門否則門框變形會受困?緊急避難包拿來維持生命?專家打臉兩大錯誤觀念

2018-02-07 11:08

? 人氣

花蓮發生大地震,雲門翠堤發生傾倒狀況。(圖/花蓮港長老教會牧師林維道提供)

花蓮發生大地震,雲門翠堤發生傾倒狀況。(圖/花蓮港長老教會牧師林維道提供)

身處地震頻繁的台灣,我們必須學習正確的緊急逃生觀念來自保。

2016年高雄美濃在小年夜凌晨3時57分27秒,發生規模6.4地震,台南震度5級,歸仁、關廟、新市等地接連發生多次規模3-4級地震,多處停電。地震造成台南117人罹難,讓不少家庭因此支離破碎,面對這樣的災情,全台莫不同感悲愴,宛如一場惡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這次震後,人們驚恐之餘,紛紛開始談論地震究竟應如何避險?本文將針對兩個誤解進行說明:

誤解一:地震來時先開大門,再找掩蔽,否則門框變形會受困在屋內。

誤解二:平時備妥緊急避難包,瓦礫堆活埋受困時,就可以維持生命。

誤解一:地震來時先開大門,再找掩蔽,否則門框變形會受困在屋內?

「地震時當然要先打開大門,不然門變形會逃不出去!」真的是這樣子嗎?

認為地震時要先打開大門是國人習以為常的觀念,事實上無論是美國、日本、紐西蘭的國家官方防災機關,都主張地震發生時應立刻找掩蔽。

根據統計,會致使門框變形的地震震度至少約5級以上,同時這個震度也是地震「造成傷亡」的開始。造成傷亡的主因有二個,一個是被掉落物砸中,另一個則是移動中摔倒或碰撞受傷,再更嚴重一點才是房屋倒塌。

所以,當地震開始搖晃建築,一定會先發生東西掉落、傢俱位移、翻覆,因此當你嘗試去開門的過程中,就先讓自己暴露在高危險環境之中!

不去考慮地震中最容易受傷的情況,反而先去關心門框是否變形,在緊急應變的輕重緩急上,都顯得很不合理。縱使真的門框變形打不開人因此受困屋內,也不會立即有生命安全的疑慮。

況且,開門的目的是為逃出建築外,亦即所有通往戶外的路徑上的門都要開才有效用,假設我今天住在二樓以上,我在開完二樓的門後,還必須走到樓下,將樓下的「大門」也打開,才算是通往戶外。在地震瞬間的幾十秒內,在身體不穩的情況下要移動如此長的距離、面對更多掉落物擊中的危險,實際上完全做不到!

因此,地震發生時找尋掩蔽,避免移動是基本原則!必須等到地震稍歇後,再去做開門及後續關電源的動作。

(示意圖/筑波大學附屬圖書館@flickr)
當地震開始搖晃建築,一定會先發生東西掉落、傢俱位移、翻覆,因此當你嘗試去開門的過程中,就先讓自己暴露在高危險環境之中!(示意圖/筑波大學附屬圖書館@flickr

誤解二:平時備妥緊急避難包,瓦礫堆活埋受困時,就可以維持生命?

緊急避難包是家家戶戶在面對地震災害,都應該做的一項事前準備。然而,許多人誤解以為「緊急避難包是在人被瓦礫堆活埋受困時,支撐生命使用的」。

地震時,立即就地避難是首要原則,因此當下絕對沒有時間跟機會去拿緊急避難包,況且,無論建築物有無倒塌時,我們無法確認緊急避難包就剛好在我們手邊。

所以,緊急避難包真正的使用時機,是在地震結束之後,當我們發現建築物有嚴重的結構損傷,必須「離開到避難收容所暫時生活」時使用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