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百年風雲:1918年2月,英國女性終獲投票權

2018-02-04 16:40

? 人氣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1918年2月,英國女性獲得議會選舉投票權,石破天驚。一百多年前的這些海報,帶人穿越到愛德華時代,感受當年女性維權之艱難凶險。上圖為1909年,爭取女性投票權活動分子被關進監獄,在獄中絶食抗議,又被時任內政大臣格拉斯頓下令強迫灌食。此事令舉國嘩然。爭取女性投票權的集會示威經常遭當局打壓。歷史學者德萊普說:「只要加入爭取婦女選取權運動,你就是個激進好戰分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BBC中文網)
劍橋大學的女子學院是爭取女性投票權運動的熱點,但學院本身卻恪守陳規。到了19世界末,英國女性已經可以上大學,但畢業時沒有正式學位。這張海報直擊時弊:女子可以上大學,但說到議會選舉,女博士跟罪犯和精神病患者的地位一樣:無投票權。(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約翰·布爾是當時被用來代表英國的一個小說虛構人物,家喻戶曉。這裏借用了這個形像。沒有女人的幫助,布爾先生被孩子和家務纏得焦頭爛額,只恨分身無術。海報上,家庭成了社會、國家的縮影;它表達的意思是,假如女性有選舉權,很多讓政客們頭疼的問題都能較容易解決,比如嬰兒死亡率、學校教育和失業問題等,這樣大家都受益,皆大歡喜。(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布爾太太對孩子們說,你們這些貪心的孩子,在我把自己料理好之前什麼都不會再給你們了。孩子們的圍兜上寫著:不讓婦女投票,就取消給政治團體的贊助。為了擴大影響,爭取更廣泛的公眾支持,婦女選舉權運動借鑒了小報的手法,用醒目的大標題、漫畫和照片來吸引關注。她們是政治宣傳能手,深諳利用媒體之道,海報內容通常緊扣時政,並借用民眾耳熟能詳的卡通角色。(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當時英國社會大部分人反對給女性投票權,海報負有啟蒙教育的任務,而且要超越簡單的平等權利概念,要說明投票權意味著什麼,女性擁有投票權將給家庭、生活、社區和公共領域帶來怎樣的變化,而這一切都與女性有切身關係。這幅海報標題:法律如何「保護」寡婦,內容是男人可以立遺囑把財產傳給任何人,但他的遺孀必須撫養孩子。(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法律如何「保護」女兒們:英國女孩哭訴,幼兒園老師說了,現在就得適應小弟弟拿姐姐的東西,因為長大後一切都是他的,她什麼都沒有。法國女孩說:這太不像話了。在我們國家男孩女孩東西都是平分的。(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有人說,女性不具備就涉及女性權益和法律投票的能力,因此最好還是由男性來決定什麼最符合女性利益。針對勞工階層女性的海報是對此的回應。海報上一名紡織女工看到貼著的女工管理條例,氣憤不已,「他們真不要臉!誰都沒問過我啊!」(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在家工作的,比如裁縫和主婦,也是思想啟蒙、知識普及、爭取支持的對象。(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這張題為《殘疾》的海報出自英國著名文學藝術團體布盧姆伯利集團的藝術家鄧肯·格蘭特之手。海報上的男青年鼓起投票權風帆乘風破浪,而小划船裏的女子只有雙槳。(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帕廷頓太太也是當時英國報刊上經常出現的漫畫人物。她通常是以落後勢力代表形像出現,用她的拖把阻止任何形式的進步。在這張海報上,落後勢力代表帕廷頓太太用她的拖把橫掃、阻止的是對婦女選舉權運動如潮水般湧來的支持。(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為什麼要貼海報敦促遵紀守法的集會抗議?順著這條線索,可以發現,百年前的女權先驅們在行動策略上分成激進和溫和兩大陣營,激進派常訴諸武力,比如砸窗戶玻璃、毀壞高爾夫球場、點火焚燒樓房之類,類似於現在的城市騷亂暴力行為。不屑於暴力的也有各種「創新」的違法舉動,比如不填人口普查登記表、不交稅,等等。但是,即便最奉公守法的行動,比如在鬧市口的街市上擺個箱子站上去,甚至都不用開口講話,就會招到爛菜葉臭雞蛋的襲擊,有人會報警,警察來了還會動粗。(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1910年,劍橋大學圖書館收到一捆海報,包在牛皮紙裏。這卷海報在那裏原封不動地保存了百餘年,直到2016年才重見天日。寄件人叫瑪麗翁·菲利普斯,是英國女權運動先驅,爭取女性投票權運動骨幹之一,1929年成為英格蘭北部桑德蘭選區的工黨國會議員。這批海報2018年2月3日起在劍橋大學圖書館展出。(BBC中文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