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爾德專欄:自己的大學自己救

2018-02-01 07:10

? 人氣

作者認為,當面對外在政經壓力,大學不能「自己的大學自己救」,那社會也不會尊重這所大學的獨立自主,不會再相信它能做為社會前瞻的大腦。(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認為,當面對外在政經壓力,大學不能「自己的大學自己救」,那社會也不會尊重這所大學的獨立自主,不會再相信它能做為社會前瞻的大腦。(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大拿的政府預算才約全校總預算的三分之一強。政府補助少,逼著它要辦許多建教合作,爭取企業捐款。這導致大學校長遴選時,候選人募款能力、政商關係變成重要因素。

台灣大學校長遴選的爭議已是政治議題。台大是台灣高等教育指標,若把「政治」定義為公共領域中權力資源的分配,那麼台大校長遴選就不只是藍綠鬥爭,而是社會都該關心的議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次爭議可歸結成兩點:一是政治介入校園,二是商業財團介入校園。

政治力介入校園的本質已不同於當年威權時代。那時候黨國機器嚴加控制台大;如今,則是因為台大是公立大學,拿納稅人的錢,預算必須受立法院監督,校務運作符不符合預算書中的業務計畫,也得受到政府規範。

台大二十多年前就已成立校務基金,基金中部分來自政府預算撥款,部分自籌。以二○一八年預算為例,總預算一八九億,其中又分業務收入與業務外收入。業務收入一五五億中,政府預算補助近六十四億、自籌九十一億,自籌經費來源主要是教學與建教合作收入。至於業務外收入二十七億元,主要靠將近十六億的捐款。收支相抵還有六億赤字。

20180131-台大校景,台大大門。(顏麟宇攝)
政府補助少,逼著台大辦許多建教合作,爭取企業捐款,導致大學校長遴選時候選人募款能力、政商關係變成重要因素。(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大拿的政府預算才約全校總預算的三分之一強。政府補助少,就逼著它自謀生路,所以要辦許多建教合作,爭取企業捐款。這個結構性因素導致大學校長遴選時,候選人募款能力、政商關係變成重要因素。

去年十一月底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布《世界人才報告》(IMD World Talent Report 2017),台灣政府預算中,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在六十三個受評等國家中居四十六,排名非常低。而且從一九九七年修憲凍結《憲法》一六四條教科文經費占總預算下限後,教育預算就長期下滑(除○九年之外)。

所以就結構性問題而言,公立大學要降低商業力量介入,應該要提高政府教育預算,才能打破大學校長以募款做為優先任務。要讓大學自主良性發展,增加高教經費才是政府首要考量。

正因為大學與高等研究機構是一個社會前瞻性思考的大腦,維持大學獨立自主之目的,是要讓學院中的知識菁英可以獨立思考,勇於知識創新。而要維持大學獨立自主,大學的自治是關鍵。

很遺憾的,台大近年來並未展現出做為台灣最高學府應有的自治能力。從學術論文抄襲、中國好聲音事件,到這次遴選委員會作業的不周延,在在顯示這所大學自治能力的缺失。當面對外在政經壓力,大學成員若不能展現自治能力,不能「自己的大學自己救」,那社會也不會覺得該尊重這所大學的獨立自主,不會再相信它能做為社會前瞻的大腦。

*作者為新新聞總編輯。本文原刊《新新聞》1613期。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顧爾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