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振誠 跨國界的台灣滋味

2014-11-27 15:34

? 人氣

跨國界的台灣滋味。

跨國界的台灣滋味。

台灣之光江振誠回台開餐廳,12月9日開幕的「RAW」,將為台北餐飲界帶來國際新視野,美食圈都在等,「到底RAW會長什麼樣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1月下旬,我們和江振誠相約進入RAW餐廳現場拍攝,他人還沒到,赫士盟集團總裁葛世傑早已在此坐鎮指揮,顯示出對RAW的高度重視。

沒有細琢精雕、堂皇富麗,一個以簡約木質感為基調的空間,輕鬆又chic(時髦),營造出巴黎正夯的「美食小酒館」(Bistronomy)氛圍。江振誠要把他的台灣味,落實在這處空間中。設計過程中,江振誠事事要求完美,連燈光的角度、燈具的高度都細細討論,因為,角度、高度不對,就會影響到料理的呈現。

「在RAW吃什麼料理?」這是大家最好奇的第一個問題。

江振誠要以他的方式重新詮釋「台灣的味道」,那可以是台灣獨有的節氣食材、可以是某些具有台灣意象的食材組合,也可能是具台灣味的動作,「不是說非得要用台灣食材才能表現台灣味,原產地並不能決定『identity』,是在這裡生活的人事物,有某個特別的方式讓人聯想到台灣。」江振誠解釋。


例如,有道料理是「鱈魚、高麗菜、洋蔥」組合,鱈魚絕非台灣海域漁產,但江振誠從以前就感覺到,台灣人對鱈魚情有獨鍾,不論中、西式料理,總少不了這味,因此,看到鱈魚,就讓他想到台灣。鱈魚和高麗菜以蔬菜醬汁炙烤得焦黑,「看起來就像是中餐的『醬爆』,菜黑黑的。」

餐廳的每道料理,都由3種主要食材架構而成,其他材料都是點綴,為的是加深料理層次,因為「大腦最容易記憶的味道就是3種,『3個元素』形成RAW的backbone,讓料理有最好的記憶點,每個元素都是主角、擁有相同的地位。」連菜單上的每道料理,也只出現3項主要的材料名。

江振誠自信的說,「RAW的料理最有價值的地方,不是做法,而是在『想法』。我們有這樣組合的guts!而且效果很好,以前從來沒有人這麼做過。」


「台灣有24節氣,這比法國的四季還酷!」江振誠頭一次聽見「節氣」二字,來自於「種籽設計」所著的《廿四分之一挑食》,書裡從「立春」的食材與料理,一路「畫」到「大寒」。節氣概念,也轉化成RAW在設計菜單上的靈感來源。

對於RAW處處仔細,他卻說:「我不必是主角。」

在傳統法式餐廳都是主廚說了算,一份食譜下來,全世界的餐廳都要照著走。但江振誠認為,「廚師不是伙夫!」差別就在於料理有沒有想法,「我要讓chef自己去想,而不是我給答案,要能夠獨立思考。」

於是,他突破傳統設計出「3人創意團隊」概念,將廚房運作區分成「Sourcing」(食材來源)、「Concept」(概念成型)及「Execution」(執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