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觀點:民進黨文化中的「被殖民」性格

2017-12-15 07:10

? 人氣

作者認為,殖民地人的治理模式,有兩個明確無誤的特點,在民進黨身上完全體現。(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認為,殖民地人的治理模式,有兩個明確無誤的特點,在民進黨身上完全體現。(資料照,顏麟宇攝)

從殖民地的奴才翻身而躍升統治者,雖然地位完全不同,但很容易從文化與性格察覺,因為殖民地人的治理模式,有兩個明確無誤的特點,這在民進黨身上完全體現,值得省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是,由於殖民母國的統治總是喜怒無常,成為奴才的殖民地人為了生存,只能察言觀色,其結果,我們對未來不敢也不會有預期,因此不確定感強烈。但是自己當家後,沒有機會養成按部就班的行政文化,凡事都要靠臨時打游擊,只求立即特效,導致政策短期化,記憶體缺乏容量,前後不一卻無法反省。結果,「衝刺」、「逼迫」、「怪罪」、「放棄」成為惡性循環四部曲。

二是,殖民地人受到強權壓制,不能控制命運,也就沒有責任意識。抗爭成為最熟悉的參與模式,即使自己成為統治者以後仍然如此。因此,心理上不能沒有壓迫者,否則世界難以理解,更不能沒有可以依賴的對象,否則會遭到莫名的恐懼所吞噬。「營造自己繼續受迫害」,「崇拜、拉攏、依賴強權」,「覺得自己不可能要負責」,實為三位一體。

奴才世界沒有未來,只求立即給個能夠搪塞過關的答案,具體而微表現在文青治國的口水筆墨中。蔡總統本人就是最愛講這種臨摹母國居高臨下,可是言不及義的殖民地模範台詞,像是謙卑再謙卑、你可以拍桌子、我負責、心裡最軟的一塊,等等之類的像嗎啡一樣的句子,愈講口味愈重,她真的有什麼領導動機嗎?不過就是求得當下歡呼而已。講完不記得,甚至講的時候,連用的字是什麼意義,她大概也沒有體會。

基於殖民地不值得長期規劃投資的思想習慣,殖民地文化所孕育的民進黨的執政哲學,就正是「有花當折直須折」。追求立即的感官效果,成為民進黨的行政文化胎記。如果是營造歡樂感,揮霍在所不惜,如果展現魄力,便刻意升高對抗。看到資源所在,立即動手掠奪,如果於法不容,便在法外進行政治動員。如果臨時資源不足,便採取重分配,將某個領域、群體、地方的資源,轉移到另一個。如果碰到棘手問題,就摧毀破壞,使情況失焦。

民進黨不打基礎,不投資基礎建設,若有挹注必與派系或策反相關,這與殖民地人唯一相信的進階之道,就是能夠爭取母國的青睞,成為汲取資源有用的買辦,邏輯一致。在今天,為了多一票,不斷養大樁腳胃口,不斷替金主開通國庫,不顧對社會的後患。他們紙醉金迷,個個身材愈來愈胖,而且有的幾乎比伍子胥轉夕白髮更快發福。

矛盾的是,民進黨到今天不相信自己完全執政,始終還陷在被壓迫的幻想之中,好像兩蔣還在執政,馬英九賣台事蹟還未遭揭發,國民黨威權復辟的陰影近在咫尺。去威權與去中國化成為延續受迫害意識的兩大法寶,幻想事事都在冥冥中受到掣肘,明明自己是編劇,自己讀了還會難過落淚。如此民進黨無法對政策產生負責感。並不是有誰仍在壓迫已經執政的民進黨,而是民進黨不能擺脫被壓迫的幻想。其中幻想愈嚴重的,自己本人反而可能最沒有被壓迫的經驗。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石之瑜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