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川普與安倍降企業稅,台灣該快速反應

2017-12-10 06:00

? 人氣

作者說,美國兩院都通過川普的減稅方案,日本也要有條件調降企業稅,以上這些都將對台灣的產業,發出新一波的衝擊。(資料照,美聯社)

作者說,美國兩院都通過川普的減稅方案,日本也要有條件調降企業稅,以上這些都將對台灣的產業,發出新一波的衝擊。(資料照,美聯社)

這次稅改,從所謂的「廢除股利所得可扣抵營利事業所得稅之減半扣抵額」來看,那麼可以說,原始起點是從馬政府執政後期的「財政健全方案」而來;也就是「徵更多稅用來補充財政惡化」的思維,是前述起點的核心概念。然而,財政惡化這個爛攤子,是馬政府2009年稅改不當後(估計約每年少收1400億)的惡果,換言之,是馬的執政失敗要全體股民買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馬政府留下來的,不只亂稅改這個國庫漏血問題,還有經濟成長過度依賴中國出口,而呈現虛胖的症狀,以及資金連續二十幾季外流的大出血(約流出9兆元)、台灣本地投資率遽降(降到七年低點的20%左右)、金融市場停滯、股票公開上市(IPO)家數呈現下降趨勢,而有銀行資金氾濫(累積超額儲蓄15兆),一般公司卻很難籌資的怪症狀。可以說,馬政府是扎扎實實的為台灣留下一大灘爛攤子,搞垮台灣經濟體質。

扭轉稅改主軸,其實是未雨綢繆

林全前院長的稅改主軸,從馬朝的徵更多稅思維,轉成降低內外資差異,當時想解決的,除了前面提到的病狀以外,另外考慮的點在於,政府帶頭投資前瞻建設,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還是會有限,因此,真正能解決台灣經濟體質問題的關鍵,還是要設法留下台灣的錢不再外流,而且留下來能真的投資台灣產業才行。

稅改的討論,近期已經很多,我就不再贅述。這次稅改的重點,難在要平衡一個三角形的蹺蹺板:一邊是內外資稅的差異縮小,讓台灣資金不再左手賺、右手出,GDP虛胖,錢卻沒有投資台灣本土;一邊是受薪階級降稅,但股東跟企業加稅,提高租稅公平,讓大家都能得到好處;第三邊則要避免稅收損失擴大,損害台灣政府長期財政健康。

整體方案出來,確實也往這方向規劃,而且估計金額幾乎達到平衡,從政策提案來看是相當成功的,而且先前筆者的文章也算過,用最低所得級距的人來做比較,所得越高的人,繳稅金額比最低所得的人的倍數,稅改後會更大到近700倍,所以,這次稅改案不只全民減稅,而且是相對剝奪有錢人。

稅政不只看所得分配,執政者視野要看到更大的問題

林前院長任內討論台灣稅改很久,而且期間,全世界都面對美國總統川普,可能提出大減稅的資金磁吸問題,以及全球同步大追稅的問題,就是所謂共同申報準則(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 CRS)制度。這兩個因素,都是台灣必須加速推動降低內外資稅差戰略,以盡快引回台灣資金並投入台灣經濟的關鍵。因為,如果不趕快這麼做,那這些台資將被外國鎖定、課稅,甚至鎖死在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麒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