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重新認識蔣介石—民進黨的轉型正義

2017-12-06 15:37

? 人氣

中正紀念堂在民進黨政府的法案當中是最大的目標。(BBC中文網)

中正紀念堂在民進黨政府的法案當中是最大的目標。(BBC中文網)

台灣政府邀集來自不同背景的團體,舉行「願景工作坊」,討論台北地標性建築物——中正紀念堂的未來。

自從民進黨上台執政之後,文化部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之社會討論」,借此來決定中正紀念堂、這個民進黨眼中「威權象徵」日後的命運。

四大任務

蔡英文總統在今年(2017年)紀念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的時候,就曾經宣示將在今年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草案,而中正紀念堂這個民進黨認為的「最大的威權象徵」就成為他們「促進轉型正義」的首要目標。

民進黨推動的「促進轉型正義」包含「開放政治檔案」、「清除威權象徵及保存不義遺址」、「平復司法不法、還原歷史真相並促進社會和解」以及「處理不當黨產」等四大「任務」。

其中的黨產問題現在已經由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負責,政治檔案的開放一般認為阻力也比較小,但是在所謂的「威權象徵」、「不義遺址」、「還原歷史真相」這幾個方面很可能會引發不滿。

近年來,原本各地樹立的蔣介石銅像時常受到毀損或者被潑灑油漆,而中正紀念堂的存廢也引起不同意見的爭論,不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卻是民進黨首次試圖以立法的方式來重新認定蔣介石的歷史地位。

國民黨的對應

席次居於劣勢的國民黨對於這個所謂的「轉型正義」,則說應該加入日本時代的慰安婦問題和原住民問題,指出當時日本徵用台灣婦女還有殺害原住民也需要予以面對,但是民進黨回應說,日本時代的慰安婦和原住民被殺害並不是「轉型正義」所討論的議題。

也就是說,民進黨的「轉型正義」是明確針對國民黨到台灣之後的執政時期,而兩蔣時代、尤其是蔣介石執政的時代是民進黨「轉型正義」的核心,所以中正紀念堂、現在還樹立著的蔣介石銅像都是《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中「清除威權象徵及保存不義遺址」的標的。

不過被形容是「蔣家第四代」的立法委員蔣萬安就曾經對外表示他對公開相關檔案和史料、「還原歷史真相」、「讓社會大眾有客觀的認識欲了解」,一直都是抱著正面和開放的態度。

在中正紀念堂「轉型」為政治檔案公開紀念館或者是總統紀念館方面,他認為都可以透過「公開、理性的討論尋求社會共識」,但是對當今台灣社會的一些族群來講,蔣介石也象徵著台灣和中國的連接,質疑民進黨的作法是企圖切斷台灣和中國之間的法統關係。

而佔地遼闊的中正紀念堂雖然四十年來政治意義越來越低,但是每當國民黨和民進黨「政權交替」,卻還是首當其衝地成為政治鬥爭目標,例如陳水扁的年代,將正門上的「大中至正」四個字改成「自由廣場」、馬英九年代則是將中正紀念堂打造成為赴台陸客的觀光景點。

認知分歧

台灣有不少的人認為以如此規模的建築來「紀念」一個政治人物,在民主社會是「難以接受」的,而且有關蔣介石的展出內容多是「歌功頌德」,卻沒有呈現蔣介石在二戰結束之後對台灣的「傷害」,例如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等,甚至延伸到質疑國民黨在台灣執政的合法性、稱國民黨是「外來政權」。

國民黨方面雖然不否認蔣介石應該對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承擔歷史責任,但是也認為民進黨只挑選對其有利的歷史過去「做文章「,卻不提蔣介石對「保衛台灣「所做出的「貢獻」,根本是「別有用心」、意圖「挑起族群對立」,指責民進黨版本的法案為何不提日本政府治台的「高壓統治」,卻只會「污名化」蔣介石。

在立法院國民黨席次居於劣勢的情況下,《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很可能在明年就會通過實施,而這個要求在兩年時間內達成目標的法案是否能夠達到「撫平歷史傷口」的作用,現在還很難說,但是爭議現在就已經呈現。

蔣介石在他執政的年代被「神格化」或許難以否認,但是如果要讓台灣民眾重新認識蔣介石、重新界定蔣介石的歷史定位,民進黨最大的挑戰也許就是如何做到「還原歷史真相並促進社會和解」。

(注:本文不代表BBC觀點和立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