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楚觀點:萬物皆可為樂器!《木蘭》從京劇找靈感瑕不掩瑜

2017-12-03 05:20

? 人氣

朱宗慶打擊樂團在擊樂戲曲《木蘭》中,運用戲曲元素豐富打擊樂面貌。(顏麟宇攝)

朱宗慶打擊樂團在擊樂戲曲《木蘭》中,運用戲曲元素豐富打擊樂面貌。(顏麟宇攝)

最近幾乎每週都有機會欣賞藝術表演,觀後均頗有感想,因此提筆為文和大家分享,只是想與愛好藝文的朋友,藉此交流。這次觀賞的是朱宗慶打擊樂團演出《木蘭》 ,位於士林戲曲中心,因為俄國主辦單位,點名朱宗慶打擊樂團參加今年6月舉辦的國際劇場藝術節25週年慶。對於表演分析詳述如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序曲〈夢回〉:

此幕的創作特色,是把平時坐在戲曲舞台右側深處,但又實際指揮樂隊配合演員演出的擊鼓者(專業名稱叫「司鼓」),移至舞台正中間亮相。司鼓是把現場情緒、意象和音樂巧妙融為一體的人物,所以擔任同樣角色的人,如歐洲歌劇的指揮,夜店的DJ,必放在顯著位置,接受觀眾的喝采。但戲曲的司鼓,因劇場環境與歷史因素,從未享受過此等尊榮。

今天表演的主題是打擊樂,司鼓居中,理所當然。藉此讓觀眾欣賞到:司鼓者以自然流露的肢體語言,詮釋並追求人、聲、藝三位一體的過程。我為此發想與創意,向編導致敬。

曲一〈凝視孩提〉:

藉由敲擊鍋碗瓢盆,巧妙混搭音樂,詮釋童年稚趣,創意可取,也讓觀眾瞭解,萬物皆可為樂器,只要你通樂理有天份。

曲二〈魂歸大荒〉:

導演引用劇場走位觀念,加強意象,頗為可取,也見識到何謂「馬林巴琴」。

曲三〈遠情絮絮〉與曲四〈紅綾別家〉:

受「樣板戲」啟發的喝腔與打擊樂可以巧妙結合,並不意外。因為戲曲中打擊樂份量很重,但也是項創新。

此二曲把打擊樂的抒情能力發揮到極致,導演也挖空心思作視覺效果。可能我的耳朵被慣壞了,聲音沒有管弦樂相和,真的是少了很多豐富的感情。創作者可以選擇以管弦樂洽當伴奏,以達烘托打擊樂主旋律目的。但此劇創作者完全摒除管弦樂,導致格局受限,誠屬可惜。

20171109-朱宗慶打擊樂團9日舉行「木蘭」彩排記者會。(顏麟宇攝)
擊樂劇場《木蘭》大膽突破,把平時坐在戲曲舞台右側深處,但又實際指揮樂隊配合演員演出的擊鼓者移至舞台正中間亮相。(顏麟宇攝)

曲五〈操戈叫陣〉與曲八〈決戰臨行〉:

京劇講究「無聲不歌,無動不舞」。把京劇中的武打動作,節奏變化融入打擊樂並不難。但京劇中還有「曲牌」和「鑼鼓經」兩個很重要的拱托氣氛利器。此劇沒有嘗試融合,誠屬可惜。

曲六〈殘霞〉:

表演至此,打擊樂的各種段子已招式用老,只有靠導演和舞美、燈光搞花樣撐場面,吸眼球了。曲九,及尾聲:亦是如此,就不多說。

曲七〈對蹄應談〉:

以踢踏舞表現馬蹄,踢出馬語的發想很棒。可惜創作者不瞭解馬,更對馬蹄聲的特性陌生。關起門來瞎搞一頓,真是弄巧成拙,創意變敗筆。

總體而言,戲曲中打擊樂與演員動作互動密切。朱宗慶看到此點,嘗試用戲曲元素,豐富打擊樂面貌。此項努力已受到國際藝壇注目,就知是成功的試探。

三十幾年前,雲門舞集也看到戲曲「無動不舞」的特點,曾向京劇找靈感。此後不斷加深自己的文化厚度,成為今日雲門。藉此祝福並期許朱宗慶團隊。

*作者為律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