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反而越來越容易疲勞?翻開世界「過勞史」,原來兇手是…

2017-12-01 12:51

? 人氣

我們身處於一個「過勞時代」(Age of exhaustion)。踏入現代社會,人類的生活急速改變,抑鬱,壓力大等過度疲勞的徵狀傾倒而至。究竟,我們為何而疲累?身處數碼世代,每時每刻都接觸官能刺激的我們,是否最疲倦的一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經常幻想,在科技發達之前,人們的生活總是悠閒、恬靜、舒適,生活壓力導致的健康問題是近代才出現。但其實,以精疲力竭的姿態苟活在人世間,絕非這時代人類的專利。

由古至今,人類都一直經歷疲累,過勞感亦穿越時空,無國界之分,沒有最疲累,只有更疲累。就像 Anna Katharina Schaffner 在其著作 Exhaustion: A History 之中所寫:過勞是無處不在、永恆的現象——每一代都爭認自己活於最疲累時代。在歷史上的討論中,疲累曾被視為肉體的病態、傳染的疾病、精神的衰落,又與社會經濟環境扣上關係。種種理論,眾說紛陳。

疲累是罪

睡了20小時都無法消除疲勞,這樣的身體警訊可能代表著...(示意圖/Pakutaso)
疲累是人軟弱、缺乏意志、心靈下陷的表現。(示意圖/Pakutaso)

有一派認為,疲累是人軟弱、缺乏意志、心靈下陷的表現。

就像中世紀人所使用「倦怠」(acedia)一詞,與現今過勞的意思相近,但又有特殊的宗教意味。Acedia 是希臘語,原意指「漠不關心的狀態」,對外界不感興趣。在基督教語境中,「倦怠」是種「罪」(sin)。若果僧侶精神疲萎,沒精打釆,那定必是抵擋不住魔鬼誘惑,陷入了「怠倦」狀態。當時的人以為,「怠倦」的人,狀態猶如經歷苦役、斷食數日,不但只會神不守舍,四肢乏力,更會饑腸轆轆,不事生產,抑鬱焦慮。

上述這些徵狀,古時會叫「倦怠」,今日已經沒有與之完全符合的形容,在現代,我們會理解為相近懶惰的疲累感,又或是「勞累後不適」(post-exertion malaise),是長時間體力勞動及飢餓的後果。

疲累是病

要想紓緩疲勞、放鬆肌肉,究竟什麼樣的作法才是有效的呢?(圖/Pakutaso提供)
「慢性疲勞綜合症」象徵疲累正式成為醫學界的獨立研究課題。(圖/Pakutaso提供)

演變到現時的理解前,世人對於疲累又或過勞的詮釋,一直十分有趣。在視疲累為罪之外,另一學派則認為,疲累是病。

在 1733 年,蘇格蘭醫師 George Cheyne 提出所謂「英國病」(English Malady)一說。他指斥,英國人因經濟蓬勃而過著奢侈、沒有節制的懶惰生活,日漸染上了「英國病」,喪失志氣,變得沉鬱之餘,更見渴睡,反應遲鈍。

到了 19 世紀,「英國病」廣泛傳播,不僅限於英國,進而成為世界的問題。美國醫師 George M Beard 聲稱,現代的科技發展、蒸氣能源、科學、女人思想等各方面產生了太多刺激,每分每秒攻擊人們的感官,令人們不得安寧,患上「文明病」(diseases of civilization)。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