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賺不到錢,也要守護台灣鼓最後一片天!無悔傳承70年家業,來自彰化的他讓人欽佩

2017-12-28 09:00

? 人氣

「咚!咚!咚!」飽滿清脆的鼓聲響起,配上家將威武帥氣的步伐,每逢廟會、進香時節就會上演這幅熱鬧滾滾的景象,總讓人捨不得眨眼。定睛一瞧才發現,那一面面大鼓的鼓面上竟不約而同地印著「線西製」的字樣。

線西,在這座彰化縣西北部的小鄉鎮中,住著一位經驗老道的製鼓師傅——黃呈豐。他傳承父執輩的手工精神,製出的鼓總能敲得讓靈魂也產生共鳴。然而,隨著這項技藝慢慢無人聞問,想繼續做下去也變得越來越艱難......。

「若聽到鼓聲,阮的心情就快活……」誠如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鼓聲若響〉所說,真正好的鼓聲不僅悅耳動聽,更能牽動人心起伏。這個道理我們明白,黃呈豐更加明白。身為全台灣碩果僅存的手工製鼓師傅,他背負起「永安製鼓工藝社」這塊傳承七十載以上的老字號招牌,數十年來如一日地為追求製鼓的高品質而辛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細膩手工削牛皮,是做出高品質好鼓的第一步。
細膩手工削牛皮,是做出高品質好鼓的第一步。

手工製鼓流程繁雜,削牛皮便是其中的一門大學問,得依照鼓的不同用途調整作法。就像北管用的鼓聲飽滿穩重,牛皮就得削得厚一些;而宗教所用的法器鼓則偏輕柔,就要削得較薄點。許多人好奇,專長在製鼓的黃呈豐,如何辨別不同用途的鼓之間的音調差異?他笑笑地以一句台語俗諺回應:「曲館旁的豬,不會唱曲也會打節拍。」自小耳濡目染的他,早就將這些技巧融進血液中,對他又有什麼難的呢?

對黃呈豐而言,製鼓也許不難,難的是曬鼓皮所需的好日頭並非天天有。「最討厭碰到梅雨季,沒有太陽吼,鼓悶在房間就像有屍臭味一樣,以前聞到就想吐。」所以從前他檳榔「吃很大」,想藉此壓壓那股腥味,但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堅持日照、不仰賴機器烘乾,讓黃呈豐做出來的鼓彷彿也添了一份太陽的溫暖與香氣。

製鼓全靠雙手?大錯特錯!腳上工夫更是不能少!

在曬完鼓皮、鑿洞穿麻繩後,就來到流程中的重頭戲「繃鼓」,也就是幫鼓皮拉模型的關鍵步驟。得將木桶放上八枝拉臂,再把牛皮放上木桶,並將麻繩套在八枝拉臂上繃緊,這拉臂的鬆緊度就關乎鼓聲的音色差異。於此同時,還要不時用木槌敲擊鼓皮和鼓面,讓它們密合沒有空氣。不過,原本以為製鼓都只在於手作技術,沒想到「腳上工夫」也馬虎不得。

用全身力氣踩踏,是讓鼓皮繃得更緊的關鍵步驟。
用全身力氣踩踏,是讓鼓皮繃得更緊的關鍵步驟。

「要踩破最好是現在就踩破,如果是繃好才踩破,就不好玩啦!」只見黃呈豐迅捷地爬上鼓面,雙手緊抓樑上麻繩、雙腳紮實地在鼓面上來回踩踏,他說由於牛皮延展性相當好,得用全身重量踩軟牛皮,鼓聲才不容易跑掉。

他也表示,手工的東西絕對沒有一步到位,得經過反覆修正,才能呈現最精準的絕妙鼓聲。雖然比起工廠製造,手工製鼓不僅得花費加倍心力,速度也不及機器的一半。但正是這堅持手作的職人態度,讓他做出的每面鼓都多了點老師傅的溫度與心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丁宛臻 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