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大家寫的字,說的話

2017-11-12 05:30

? 人氣

作者指出,語言分兩個層次,即聽覺印象和概念。中國文字又非常獨特,因為它本身不是聲音符號。(圖/freepik)

作者指出,語言分兩個層次,即聽覺印象和概念。中國文字又非常獨特,因為它本身不是聲音符號。(圖/freepik)

語言分兩個層次,即聽覺印象和概念。不同語言對同一個概念有不同的發音。學習不同語言尤其是聽的部分要轉化成概念就要下一番功夫。另外文字部分,中國文字又非常獨特,因為它本身不是聲音符號,也就是說它不是用來記錄說的話,舉例來說,寫下來的字「杯」,識字者閱讀文字後看懂了並形成概念。如果用說的,一旦說話者用廣東話或閩南話發音,只會國語發音的人就無法連結並形成那個用來盛載水的器具,即聽不懂。英文字及發音都相同,說CUP就不會發生誤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近某電視台訪問台南某國小校務主任有關學校操場邊坡土壤滑落問題,該主任表示對滑動山壁要「植筋」處理,電視台紀錄在電視螢幕下方旁白文字為「質莖」顯然有誤。植筋是一個概念,而且是建築方面的概念,沒有經歷這方面學習的人就沒有產生這方面經驗就容易誤解了,如果一個音一個概念,「植筋」變成一個詞兩字兩音就更難了。但如果用書寫方式,讀者們雖然不是學建築的,對植筋概念就清楚明白了。可惜電視台寫錯沒讓人明白。

同一電視台另一則新聞有關某市議員醉酒推撞路人事件,螢幕下的標題為〇〇市議員〇〇〇醉酒斷片,「斷片」一詞是來自香港,香港有一段英國殖民時期,語言中英混用,說的話是廣東話卻非羅湖以北的廣東話,舉例來說股票市場的「窩輪」及銀行業的「燕疏」,即warrants及insurance的英文中寫。這是香港的特殊環境產生的語言,其中共同生活的人們一同經歷並演化這特殊文化,使用概念的習慣語言表達方式跳脫中文框架。語言學家杭士基(Chomsky)探討語言的深層結構和表面結構互相轉化問題,所提語言的深層結構與文化及環境發展息息相關。

一個高度商業化、英國統治過、廣東省最南端的港口的人善用中英混用概念轉化方式應運而生。語言中轉化的概念,中國文字中成語的使用很突出,如這人犯的錯「罄竹難書」,四個字「罄竹難書」轉化的概念有畫面有情節很玩味。「斷片」一詞也是這樣;早期電影院後方放映室還用膠捲底片放映電影時,全院黑暗強光從放映室小窗中投射到大螢幕時,光束清晰可見,膠捲會因放映機過熱而融化,而膠捲融化瞬間畫面也會投映到螢幕上,之後全院一片漆黑,短暫漆黑後就是刺眼的亮燈,掃興可想而知。這種情形最常發生在設備簡陋專門放映二輪西洋三級片的戲院,噓聲罵聲隨燈亮起鬨。「斷片」一詞當天新聞標題下得貼切,但仍轉頭問了一下身旁念大學的女兒,她說「知道啊,斷成一片一片的,意識不清楚的樣子。」她的答案想想也可以。但心理仍捏一把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