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奮發有為vs保守孤立──中美關係會進入對抗期嗎

2017-11-03 12:00

? 人氣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在北京再度會面(AP)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在北京再度會面(AP)

北京,漫長的冬天即將到來。天安門廣場上的紅旗依然在迎風飄揚,慶祝中共「十九大」召開的節日氛圍似乎還未過去。不過很快,紅旗就將被替換成中美兩國國旗。在長安街懸掛他國國旗,通常意味著迎接重要領導人的來訪。

作為亞洲之行的一站,美國總統川普將於11月8日至10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川普入主白宮後首次訪問北京,也將是他與習近平的第三次會晤。

川普此前據傳曾對幕僚表示,當前的對華政策要等「十九大」結束後再做決定。很顯然,這是白宮在等待「十九大」發出政治信號。「十九大」的閉幕對中國而言是喜事,對正式步入第二任期的習近平而言,美國總統訪華亦是「十九大」後的第一場重量級外事活動。訪問成功,是錦上添花。如果華盛頓能在經貿和其他經濟問題上能夠表現出一些誠意,拿出一些可以宣布的具體成果,北京也會投桃報李。

可一個不太好的跡象是,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和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等高級官員近期就分別在不同的場合公開嚴厲批評中國,明確表示要聯合印度和日本等國家抗衡中國。川普也將在下周在越南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闡述他的新「印度洋─太平洋戰略」。這顯然不是巧合,如果川普以北韓問題為借口,繼續對華施壓,經貿問題上又毫不讓步,中美之間表面的和氣將很快被日趨激烈的對抗所取代。

中國主動,美國防守

從兩國發展的戰略態勢上來看,中國更加積極主動,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孤立主義傾向則日益明顯。

無論左中右,美國智庫屆對川普的失望都溢於言表,對國家的未來憂心忡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SAIS)中國項目主任戴維·蘭普頓(David Lampton)直截了當地表示:川普正將美國帶往錯誤危險的方向,中美未來對抗將趨於激烈。

不到一年的的時間,華盛頓相繼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協定」(TPP)、巴黎氣候大會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撤回了一大半駐古巴的外交官、隨時凖備撕毀和伊朗的核協議、叫囂與著北韓的戰爭,川普發出的信號已經非常明確:自由世界的領導人並不想領導這個世界。

與白宮上方飄揚的「美國優先」大旗相對應,中共「十九大」報告展示了空前的自信,明確中國未來三十年的外交戰略,從「韜光養晦」到「奮發有為」的進程勢必會進一步加速。這意味著中國外交會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制度建設,主動設置議程,承擔大國責任,向國際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隨著硬實力的增強,北京在維護自己的海外利益時會更加堅決。

抗議人士認為,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
Getty Images 抗議人士認為,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

雖然從絶對實力而言,中國與美國仍然有相當的差距,在短期內既不能也沒有意願取代美國,但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必將導致雙方的對抗性競爭。西方學者對中美兩國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擔憂並不會因為川普的一次訪華而消失,甚至可以這麼說,中國積極主動,美國孤立退守的態勢已經非常明顯,「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的進程正在加速。

缺少「主心骨」的美國對華政策

從中美雙邊關係的走勢來看,北京的對美政策一直比較清晰和穩定。長久以來,「大國是關鍵」是中國外交的重中之重,這裏的大國顯然指的就是美國。十九大報告依然延續了「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的思路。

而太平洋的另外一邊,儘管已經入住白宮9個月,川普政府仍然缺乏一個清晰的對華政策。這位「商業大亨」總統在推特上進行的政治表態,口無遮攔、自相矛盾的發言不僅讓政治觀察家和外交官深感無力,北京也充滿困惑。

在處理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上,美國主流戰略家和智庫的地位一落千丈,無論左右,華盛頓馬薩諸薩大街上各個智庫研討會恆久不變的主題已經變成了痛罵川普。

除了智庫,傳統意義上負責處理對華關係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國務卿、財政部長也都被川普扔到了一邊,取而代之的是「親信外交」。

伊萬卡夫婦
AFP 伊凡卡夫婦在中國有大量「粉絲」,中國許多年輕的事業型女性都喜歡伊凡卡。但伊凡卡夫婦神秘地取消了9月的訪華行程。

對華協調人的角色一開始由總統女兒伊凡卡(Ivanka Trump)和「第一女婿」庫許納(Jared Kushner)擔任。但伊凡卡夫婦神秘地取消了9月的訪華行程。雖然已被辭退,但據說每周仍然會與川普通電話的白宮前「師爺」班農(Steve Bannon)似乎有取代伊凡卡夫婦,充當著美中利益之間非官方中介角色的趨勢。

而在政府內部,川普與自己內閣成員間的分歧一直在擴大。在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後,商務部長威爾伯·L·羅斯(Wilbur L. Ross)試圖與中國就其鋼鐵出口達成一項協議,川普卻拒絶在協議上籤字。而近期,白宮新聞的一大看點就是川普與自己的國務卿之間的互相「拆台」是否會導致提勒森的辭職。倘若失去提勒森,不僅對士氣低落的美國國務院是又一次沉重打擊,華盛頓與平壤之間的口水戰若失去外交制衡而擦槍走火,對北京而言,顯然不是好事。

如果美國政府外交機構與智庫在中美關係中所扮演的傳統角色被川普不按常理出牌的「親信外交」進一步取代,必然會給高度複雜、敏感的中美關係雪上加霜。

北韓問題是一顆定時炸彈

不僅是對華決策,在北韓問題上,川普的政策亦極其混亂,一會表示北韓要遭受「怒火烈焰」,「我們別無他法,只能將它完全摧毀。」就在不久前,川普的兩大重臣國防部長和國務卿卻又聯名撰文,信誓旦旦許下「四不」諾言:不謀求改變北韓體制,不謀求推翻北韓政府,不促進半島雙方加速統一,駐韓美軍不會越過「三八度線」。

數位美國智庫學者均對筆者表示,北韓問題並不重要,只是個美國在經貿問題上向中國施壓的藉口罷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項目副主任傅瑞珍(Carla Park Freeman)則認為,無論中國是否願意或者是否有能力發揮決定性作用讓北韓恢復冷靜,把金正恩置於世界上最重要雙邊關係的中心都蘊含著極大風險。

金正恩
BBC 金正恩進行了一系列飛彈試驗和核試驗後,美國和北韓緊張持續升溫。美國總統川普多次揚言要對北韓採取軍事行動。

無論怎麼理解,現實情況是,川普和金正恩的的口水仗除了讓報紙頭版的標題更加驚悚之外,於事無補。北韓擁核已經是一個既成事實。要讓北韓棄核,特式恫嚇、軍事威脅和極限施壓,都已證明難以奏效,與其圍繞著制裁施壓北京,不如將談判的重點轉移到善後。北韓問題本就不該成為中美之間的核心問題,況且北京已經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讓步。川普現在捧著的是一顆定時炸彈,一旦繼續自以為是地將北韓作為一張牌用來施壓北京,中美很可能將在半島陷入對抗,甚至戰爭。

縮減中美逆差拯救不了美國

在經貿問題上,幾乎可以肯定,川普會借此訪繼續要求北京採取措施縮減近35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不過,美國亞洲協會高級研究員費希(Isaac Stone Fish)認為,中美貿易不平衡與和美國經濟壓根就沒什麼關係,川普消除中美貿易逆差就能拯救美國經濟的觀點就是個幻想。

有報道稱,川普此訪有約100多家不同公司報名參加這次訪華行程,顯示出美國公司對華投資的強烈願望。與此同時,習近平也在北京剛剛會見了中美商業領袖,重申在其當政期間推行改革的承諾,這與川普和美國部分科技公司領袖之間的衝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正如歷次的美國總統訪華那樣,為了向外界展示訪問的成果,中國必定會慷慨解囊,簽署一系列的採購和投資協議,但在市場凖入、知識產權和關稅等原則問題上,這位自詡「談判大師」的總統是否能所願,還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A loaded container ship is seen at a port in Qingdao, eastern China's Shandong province on July 13, 2017
Getty Images 美國可能與其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發生貿易戰。

雖然美國在8月啟動了針對中國的「301調查」,但「第一隻鞋子落地了,第二隻鞋子遙遙無期」。倘若川普真的發起貿易戰,必然招致北京的強力反擊,最大的輸家可能就是依賴中國廉價進口商品的美國底層民眾。

對中國而言,美國既不是敵人,也不是朋友。如果美國繼續將中國視為挑戰其霸權的競爭對手,如果川普的新「印度洋─太平洋戰略「只不過是改頭換面的「重返亞太」,如果美國繼續堅持將北韓問題與經貿問題掛鉤,將台灣、南海作為遏制中國一張牌,那麼中美雙方的不信任感必將進一步擴大,並存在剎車失靈的風險。

更深層次而言,川普上台後日益顯著的孤立主義傾向、白宮缺乏對華政策主導者的混亂局面與北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相對穩定的政治局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美之間此消彼長的態勢儼然已經形成,此次訪問並不能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但如何在熱熱鬧鬧的紅地毯和21響禮砲鳴完後,避免雙方對彼此的失望,仍然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

(注:本文不代表BBC觀點和立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