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刻板印象看世界、玩心重不夠上進…中國交換生感嘆,台灣學生實在缺乏危機意義

2017-11-28 12:02

? 人氣

作者認為臺灣的年輕人在爭取進步的同時,應該腳踏實地一些。(盧逸峰攝)

作者認為臺灣的年輕人在爭取進步的同時,應該腳踏實地一些。(盧逸峰攝)

在臺灣交換期間聽的十幾場講座中,印象極深、觸動頗大的有兩場。這兩場講座,令我深入地瞭解現今臺灣人的固守意識和危機意識。

1.二十一世紀職涯挑戰

這一場講座是由臺灣大學舉辦。講者是臺灣某知名商業CEO(具體記不得名字了),主持老師一個勁在一旁說「榮幸」,感謝講者又一次抽空給我們做講座。講者先生很和藹,但講座內容卻很犀利。他一針見血地提出觀點:臺灣開始進入十年半衰期。三四十年前的臺灣經濟飛速發展,曾是「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今進入發展瓶頸階段:民眾生活富足,開始產生「小確幸」,躺在舒適圈中不願看看外面的世界。這些內容,是平日從未有人同我說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認為臺灣年輕人多半的奮鬥、努力只是為了自己個人的未來和前途,而不考慮到對臺灣的貢獻出力。他表達對年輕一代未來的憂慮:「若以這樣的形勢發展,你們這一代年輕人在中青年時代很可能面臨大範圍的失業,想要一輩子死守一個職位、一個公司的人要開始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因為未來就業的趨勢是公司會隨時垮掉、工作崗位會隨時變動,你要為自己創造價值才能在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2.jpg
職涯挑戰講座會場。(圖/獨立作者提供)

期間的討論時間,我和坐在我右邊的女士交談,她是講者的朋友,久居美國剛回臺灣。「臺灣年輕人很安於現狀嗎?」我問。「我認為是。」女士深深點點頭,「臺灣學生上進心不夠,玩呀吃呀這些是重心。很多人就是活在當下這樣一種心態,一句話說就是─很少考慮明天要做什麼。」

關於「面向世界」的問題,講者說:「臺灣年輕人大多不願出國留學,固守在本地只會讓視野短淺。臺大人就像椰子樹,只是一味讓自己長高,卻想不到為別人遮陰。

我看到誠品書店裡的「出國留學」專欄裡熱門書籍往往是大陸的各個留學輔導書的繁體版;每每和同學提到未來的規劃,大多是計畫仍在臺灣念研究所、在臺北找個好工作、將來賺更多錢吃遍美食。在臺灣,想要出國讀研的氛圍遠不及我在中國的朋友濃厚。還有個臺灣同學,從小到大沒有出過臺灣島,竟以為青島在日本。我問好友小馬:「你就打算一輩子待在臺灣了嗎?」答曰:「是呀。不過可能會出去旅遊。但是臺灣多麼好呀……」我甚至聽一個臺大老師做講座時說:「你們花錢去國外旅遊,倒不如去墾丁、去高雄;拉動國內的經濟,不要給競爭對手賺錢。」臺灣人愛臺灣、依戀臺灣,但對外界的拒絕、排斥有時也是武斷了。

2.臺灣「志氣」巡迴演講

「臺灣學生的志氣去哪裡了?」主持人問。「在這裡!」觀眾揮舞著「志氣牌」回答道。這場巡迴演講是在師大禮堂舉行,中午時分我正坐在露天木椅上吃便當,恰巧碰到又慈,她說:「你去參加志氣講座嗎?快開始了!」看見禮堂門口圍著簽到的人,我快速吃完便當隨她去聽了這場精彩講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