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龍觀點:台灣學術的空心化與經典教育的失落

2017-10-30 06:50

? 人氣

高等教育面臨「空心化」的危機,人文思想系所甚至可能「打烊」。

高等教育面臨「空心化」的危機,人文思想系所甚至可能「打烊」。

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大隅良典日前(2017.10.4)指出:日本的年輕研究人員正在減少,科研經費也不足,日本的科學研究正在「空心化」,因為當前科學研究只重視「有用」的研究,使得學術研究中最重要的基礎科學日見萎縮形同「死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隅良典說的正是當代社會中一個已經非常嚴重的問題--過度資本化的社會結構及急功近利的學術研究,由是觀之,近年來不論是日本或台灣,許多論文造假事件層出不窮,也就不足為怪了。

不再重視基礎學科的研究,造成學術發展成了無根的虛浮大樹,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課題,但是我想問的是:基礎學科的研究在哪裡?

曾經,物理系在聯考排名超越過電機系的榜首地位;曾經,哲學系的志願是許多年輕學子的第一選擇;曾經美術系的入學門檻是文藝青年們的努力目標。但是,這些基礎學科掛帥的榮景早已不在。如今,物理系必須改名為光電或半導體等應用名稱,才能招得到學生;如今,哲學系連改名應用哲學或人生哲學都躲不過倒系的命運;如今,很多學校的美術系早就轉型為廣告設計或視覺媒體等職業訓練場所。如果你問我台灣的基礎研究在哪裡?我想答案在這近二十年來大學系所的消長中早見端倪了。

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揭曉,日本「自噬作用」研究先驅大隅良典獲獎(AP)
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大隅良典感嘆日本科學研究正在「空心化」。(AP)

自十九世紀以來,大學中的各種專業學科,均係以專業學術為中心,而形成的學科規訓制度(disciplinarity)。這樣的學科規訓制度,通常都具備以下幾個基本要件:第一,該學科自身必須建立自己的核心典範,主要是指此學科建立及發展過程中發生重大影響或起過規範指引作用的偉大經典理論或經典實驗等;第二,該學科必須具備自己獨特的方法與觀點,以形成自己的研究範圍與議題,通常這些方法觀點都是從上述的學科典範及經典中衍生出來的,藉此可以形成學科自身的邊界;第三,該學科會在大學或研究機構中建制化,如成立學會、研究所、實驗室或研究中心等;第四,以此學科為中心,會產生一批專門研究此學科的學者專家,形成專家社群或學者社群,這些專家們也會產生自己的專業學會,有時這些學會比學科自身的建制化更早出現;第五,學科自身會產生定期出版的期刊,讓學者發表研究成果並公開辯論,期刊不僅作為衡量學者社群(含個人或團體)的功績標準,也是學科自我認同的重要表徵之一;第六,在大學教學體系中,建立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規訓模式,作為訓練學生及未來成為該學科學者的標準依據。

這樣的學科規訓過程,延續至現代化的社會結構,開始被大幅簡化為教科書教學、研究社群團隊及期刊論文發表的模式,原始的經典文本和方法論,似乎逐漸從學科屬性中淡出。這種情形又以科學領域的學科尤為明顯,但仍不失其學術研究的本質。直至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的近二十年間,台灣的學術界似乎因為各種政治或經濟因素,其各項學術活動開始產生本質性的變化。以現存的各大學應用類型的科系而言,具有職業導向的技術類課程,在該系所師生心中的重要性,通常都遠遠超過理論性質的課程,更不要說特別規劃一門或一系列的課程,是用來鼓勵學生研讀對學科影響重大的經典文本,或是促進社群團隊反思自身的研究方法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