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麵還是吃飯?我今天懶得做決定……:《為什麼我出門買牛奶,卻騎了一輛腳踏車回家?》書摘(1)

2017-10-21 05:10

? 人氣

作者建議,難以下決定的時候,那就丟硬幣吧!(圖/frankieleon@flickr)

作者建議,難以下決定的時候,那就丟硬幣吧!(圖/frankieleon@flickr)

不管現在是臨時起意、經過深思熟慮,或是完全不理性的想法--對某些人來說,「做決定」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就算告訴他們做決定後有多少好處,「做決定」就像要他們用手指甲在堅硬的石板上刮出痕跡一樣困難。這些人常說自己是比較不喜歡、甚至是完全不喜歡做決定。無論是小決定,或是涉及層面很廣的重大決策,對他們來說最好是全部改期或無限延期:吃麵或吃飯?冰淇淋或巧克力?和超市那個迷人的傢伙說上幾句話,還是回家做飯去?--哎呀,真是的!到底是要吃麵還是吃飯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這些(部分)無關緊要的小問題都能演變成認真的懷疑,那麼您可以想像,當生活中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做決定時會是多大的挑戰呀!學術上把這樣的狀態稱做「決策疲勞」(Entscheidungsmüdigkeit),亦即英文的「Decision Fatigue」。

造成「決策疲勞」的原因都是出於不確定性。因為我們無法確定哪個選擇才是最好、最符合我們的需求;或是,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

不少人希望,某種偶然的機會、命運或任何一股神奇的力量會奪走他們的決定權,讓事情順其自然發展。這樣的想法有時還真的會發生,只是多數時候並非如此。

更糟的是,不確定性會隨著「決定」的重要性而增加。因此,對於比如用麵條或米飯填飽肚子這類的問題,我們還能很快做出結論,但如果是在選擇另一半或是選擇工作這些議題上,就會出現完全不一樣的狀況。

因為選擇另一半或工作相對於填飽肚子是更重要的議題,所以不確定性相對更大,以至於把做決定的時間往後拖延的誘惑也越大。於是我們希望能繼續等待,並且期盼在等待期間能找到空檔蒐集更多資訊,讓自己對於即將做出的決定更有把握。

所有的調查、檢驗與評估雖然有助於做出決定,但也可能得到反效果。這種現象有個專有名詞,稱做「決策癱瘓」(Entscheidungsparalyse),指的是面對過多資訊而不知何者才是最佳選擇的災難性狀態。其結果就是一個無止盡的螺旋:不斷尋求新的資訊,並比較其中的細節,然而那些細節實際上對於做決定毫無實質效益,我們卻還期待這樣做可以讓我們對問題有更全面性的了解,這可說是一個思考邏輯上的錯誤。

大碗乾麵裡切薄的牛腱肉和白麵條吸飽了牛肉原汁精華。(許羽君攝)
對某些人來說,決定到底是要吃麵還是吃飯,就像要他們用手指甲在堅硬的石板上刮出痕跡一樣困難。(資料照,許羽君攝)

每個人可能隨時都在做決定,而那些宣稱自己無法做決定的人,通常已經看清問題,只是當下不想做決定,以此(無意識地)做為拖延的藉口。這真是糟糕!就以下兩個原因來看:

一、有些事情的發展,並不會因為往後拖延就變得更好,甚至可能完全相反,而且一旦事情越變越糟,連帶著做出決定的困難度也會隨之增加。甚至「不做決定」本身可能就是一個錯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