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中研院的諍言─台灣在10年內會被淘汰?

2017-10-12 07:30

? 人氣

雖然出口恢復動能呈兩位數成長,但未來產業前景仍有隱憂。(資料照片,王德為攝)

雖然出口恢復動能呈兩位數成長,但未來產業前景仍有隱憂。(資料照片,王德為攝)

上周中研院發布《臺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書》,認為台灣經濟面臨三項因素阻礙經濟成長:法律、環評、兩岸關係等3大問題,如不能解決,約10年內,將導致台灣落入中所得陷阱,恐遭淘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與此同時,外界看到的是最新公布的出口數據創歷史新高、失業率則是近期新低,小英總統則再三對外宣稱台灣經濟表現佳,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雖然兩者狀似矛盾,但其實未必衝突;官方談的是短期數字,在全球經濟復甦帶動下,曾經連續17個月出口衰退的台灣,確實已穩步上揚,出口在基期低的情況下,連續12個月正成長;9月更有蘋果拉貨效應加持,出口成長率近3成,是近6年最高增幅。

但事實上長期隱憂嚴重;出口能連續12個月成長,與比較基期低有關;9月數字雖然創新高,但與這波出口衰退前的數字比較,增長有限;而台灣倚賴蘋果過深的「蘋果經濟」,也是讓人憂心,這20多年來,台灣固然在原有產業基礎上更精實,不過在新的產業上卻乏善可陳;此外未來幾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多半落在2-3%的低成長區間。這就是中研院報告遠眺未來後有的憂心與疑慮。

在中研院的建議書中認為,經濟成長最終應以創新與強化產業軟技能作為產業轉型的驅動力量,至於該由哪些產業著手,促進臺灣經濟成長?中研院的建議是「必須從臺灣 現有產業的附加價值、國際競爭力、產業安全與就業創造、政府組織效能、人 才延攬,及新興產業(生技與能源)等面向著手擬訂策略。」

而最特別的是中研院對政府的角色,建議書中雖然認為產業要持續成長「需要人才政策、環評制度、行政效能的相輔相成,因此行政效能的提升亦不容忽視。」但有別於傳統上自由派學者認為政府作好基礎建設、法令制度與執法即可,建議書中認為產業規則因網路與物聯網而改變,「因此需嶄新的思維與創新的做法,並有政府的強力政策扶持,才能維持產業競爭力,以期促進臺灣未來長期的經濟成長。」顯然對政府的「強力政策」是有所期待。

不過,問題是台灣的政府向來不缺產業政策,但越是晚期的產業政策,越難有效果。主要原因是早期民間企業實力尚弱,仰賴政府規劃引導處多;但現在各產業領域,民間的實力、專業、與國際的接軌,都已在政府之上了,此時政府產業政策除了宣傳、表示政府在努力作事外,再難有實效。

馬政府時期的6大新興產業政策,有如船過水無痕;蔡政府推出的5+2產業政策,業界評價普遍不高,最後結果是能成功建立台灣未來20年的產業核心,還是會如6大新興產業政策的春夢了無痕,甚至因政府窮洪荒之力推動而造成資源錯置的浪費?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中特別提到蔡政府產業政策的核心,又與能源政策有關的綠電;報告中指「臺灣的綠能產業近幾年成長相當有限,其中以太 陽能及離岸風電最為關鍵,須尋求國際合作以縮短學習曲線以突破瓶頸,但其所面臨的環保議題,亦亟待政府解決。」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