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與東南亞

2017-10-05 05:30

? 人氣

台灣對外政策重新與東南亞對接,應避免因寬泛的「東南亞」 和「南洋」概念而趨同化各國的差異性,這才能平等地與各國人民建立互信。(資料照,郭晉瑋攝)

台灣對外政策重新與東南亞對接,應避免因寬泛的「東南亞」 和「南洋」概念而趨同化各國的差異性,這才能平等地與各國人民建立互信。(資料照,郭晉瑋攝)

台灣屬於東亞,還是東南亞?以地理位置而言,台灣東南部的蘭嶼和菲律賓最北邊的雅米島(Mavulis Island)距離99公里;宜蘭縣的蘇澳鎮和日本最西邊的與那國町距離110公里;新竹漁港和福建省平潭島距離126公里。從距離上來看,三方相差不遠,台灣可謂處在東南亞、日本和中國的交界地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文化上來看,占台灣總人口約百分之二的原住民和島嶼東南亞的主體人口同屬南島民族,彼此的民俗和語言息息相關;而自明鄭時期起從福建、廣東等地移居台灣的漢人是島內的主體族群,承傳中華體系的傳統和方言。上述兩種面向反映台灣既屬於東亞,又屬於東南亞。

那東南亞是一個怎樣的概念?今天我們政治上所認定的東南亞即指東協十國。全名東南亞國家協會的東協於1967年由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菲律賓五國共同發表《曼谷宣言》後成立。它的目的不僅在於防止共產勢力滲透該區域,更重要的是為了緩和各國間因領土爭議所造成的緊張關係。美蘇對抗結束後,陸續加入東協的有越南、寮國和柬埔寨,再加上文萊和緬甸,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東南亞地區。

在東協成立前的東南亞又是如何被認知的?據世衛組織東南亞區部的解說,東南亞一詞在二戰前鮮有人使用。這一詞源於1943年印度學者潘尼伽(Kavalam Madhava Panikkar)的著作《東南亞的未來》(Future of Southeast Asia)之標題。正是此年,盟軍創設了東南亞總司令部(South East Asia Command,SEAC),其統率之區域涵蓋了幾乎全部現有的東協國家。由此可見,東南亞一詞之起源的政治意義大於地理和文化意義。

探討東南亞一詞時,不得不提及它的對應詞「南洋」。據《中華百科全書》,南洋古稱南海。至明朝鄭和出使南海,航路以汶萊為界,西為西洋,故有「三保太監下西洋」一說。到了清初,劃分更為詳細,南洋即指暹羅(今泰國)、柔佛(今馬來西亞一州)等地。華人下南洋所遍及之地,大體乃今天的東南亞。除中國外,日本也曾使用南洋這一概念。依陳偉智在《文政學部—史學科簡介》一文的講述,台大前身的台北帝國大學在1929年創校初期便設有南洋史學之講座。研習之學生需學西班牙文和荷蘭文,以便了解菲律賓和荷屬東印度(今印尼)的情況。隨後的日本軍國主義政權更將台灣當做南進基地,台灣成了日本帝國前進南洋的一個跳板。中日兩國對於南洋這一概念,可說地理上較西方的「東南亞」一詞更為明確。

顯而易見的是,「東南亞」和「南洋」二詞皆與地理和政治因素相關。這使得很多人將此區域誤解為鐵板一塊。雖說東南亞是像歐洲般的地理共同體,亦有類似歐盟的政治共同體——東協,但它絕非一個單一的文化共同體。東南亞作為世界航運的樞紐地帶,在上千年的對外交流下,吸收并發展出了不同的宗教、民族和語言。隨著東南亞籍配偶和勞工移居台灣,且台灣對外政策重新與東南亞對接,應避免因寬泛的「東南亞」 和「南洋」概念而趨同化各國的差異性,這才能平等地與各國人民建立互信,使台灣回到作為東亞與東南亞的一座橋樑的歷史定位。

*作者為台大馬來西亞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