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日本孩子從博物館追出民族優越感

2017-09-20 06:00

? 人氣

江戶博物館,是展出江戶時代至明治、大正、昭和等時間軸的東京人生活風格。(取自維基百科)

江戶博物館,是展出江戶時代至明治、大正、昭和等時間軸的東京人生活風格。(取自維基百科)

孩子,追求自己本位歷史,見習博物館內容,是日本孩子的常見功課。清楚歷史演變,熟悉日本文化變遷的始末,從認識風俗民情,再深化骨子內的轉成他們驕傲的大和精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江戶博物館,是展出江戶時代至明治、大正、昭和等時間軸的東京人生活風格;然而這裡除了大人踏訪,更是日本孩子必須紀錄的博物館。日本人說,這裡是戶外教學的必須區域。

追求一個主體歷史,不單只有課本內的文書,江戶博物館內的策展思維,刻畫出日本人過去的生活形式,城市治理;再從食物面、建築體、穿著等禮俗風情和藝術文化等面向,帶出明治維新前後的現代化差異,在走近一點比較,更清楚知道每一時代裡,在變與不變當中所遺留下的就是驕傲的大和精神展現。

我們常探討,日本人的精神,也常從民族性看出這國家在世界經濟體上的韌性,而背後這個民族性驕傲的典藏,其實就是團結一致算建立而成。

回頭看台灣,從文言文、教科書與課綱,在討論增加本土篇幅爭議,表面看起來似乎在轉型,但我們卻未找出一個共識的模式;日本進博物館見習藝術和文化,其實早在一百年前就在台灣所推出,知名企業家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就因這樣見習紀錄習慣而陶冶出本身的藝術氣息,進而創立出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圖/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官網)
奇美博物館。(圖/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官網)

台灣的文化,我們常在定位;筆者認為,政府應該找出一個最大共識,建造出一套專屬的台灣教材和文化方向綱要統整。從台灣人四百年史建置,在高山族和平埔族智慧原始方式、漢人進入的商業交易衝擊、荷蘭帶進西方文化混合、清朝的兩岸人口政策的改變、再由日本人的現代化的城市治理、再轉回國府的擱置處理、才有現今的資訊台灣。細膩一點來看,這樣的歷史演變,也展生出既有的台灣文化韻底;如何從台灣自己看自己,從日本民族的建立風格,反思自己的文化。不是沒有,也不是不可能,而是內耗了太久找不出既有的定位!

*作者為屏東縣青屏台總幹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