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靜觀點:消失的香港主體與延續的殖民管治

2017-08-19 06:20

? 人氣

作者認為,談香港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香港被殖的文化有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不可以有主體性。(資料照,美聯社)

作者認為,談香港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香港被殖的文化有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不可以有主體性。(資料照,美聯社)

【編按】本文依據香港大學名譽教授游靜於7月15日「香港回歸20年:往何處去?」論壇當日的發言內容整理而成,題目、標題與圖片為編輯所加。她的發言從香港日常的問題延伸到體制層面與殖民歷史,對於殖民文化下的香港主體問題、殖民管治與「一國兩制」的關係、香港最嚴重的土地與住房問題、香港人從殖民到回歸後的心理情感狀態、香港與中國大陸如何看待「自由」的不同,提出精闢的觀察。她最後期許,中港應努力疏理自己的歷史經驗,從中形成共通的語言、相互對話。

一、被消失的香港主體

我聽大家講了很多,今天在台灣談香港是非常非常困難,因為我們的脈絡其實蠻不一樣 。雖然我們都曾被殖民,以至形成今天相當洋化的華人社會,所以有時候年輕人會有一種想像,好像我們看起來是差不多,也是在一種反共的、反中的邏輯中運作,所以會有一種幻想中的類似性,可是這種幻想有時候也製造了不少誤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4年6月13日立法會前抗議新界東北發展計畫。(資料照,《新國際》提供)
2014年6月13日立法會前抗議新界東北發展計畫。(資料照,《新國際》提供)

談香港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就像張翠容剛剛也講了一點,我們被殖的文化有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香港不可以有主體性。整個150年下來,香港這個主體不能出現在我們的教育體制裏頭,直到1990年代初,在小中大學都是沒有香港文學香港文化香港藝術等的課程,這製造了一百多年在香港居住的人,他們基本上不會以香港作為論述主體及思考對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洗腦過程,這跟台灣軌跡不一樣。所以現在要脈絡化、歷史化地理解所謂中港矛盾,對於香港人來講非常不容易,對外人來講就更不容易,因為你沒有活過那段歷史。香港人是一開頭就被教育成你不能講香港,香港不是一個值得論述跟討論的話題,所以最近這個主體性的被強調也是一種對這洗腦暴力過程的反彈。

要把今天的中港矛盾放到這個脈絡裡面來看,才能看到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包括我自己一些學生,會傾向於各種抗爭。當有人長期跟你講你是不存在的,你是不應該有主體性的,你不應該去討論你的文化跟社會的,因為你沒有文化、你沒有歷史。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年輕人,他覺得我就是要本土,全世界包括中國都不重要,我只要談香港,你要有點理性的去跟他討論、跟他思考,他當然知道這是非常不合理的,是一種反理性的論述方式,可是對他們來講,這是他們唯一能夠看見香港的方法。在這樣的脈絡下,今天回看,97回歸時講的民主回歸,是個偽議題,因為當大家在用民主這兩個字的時候,在社會主義中國講的民主、在香港殖民地講的民主,跟英國殖民宗主國在講的民主,都不一樣,所以要講民主回歸,一定是不可能,是個幻想。當你3個涉事方界定的民主都不一樣的時候,一定沒辦法用這個方法來融合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