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以工作之名-臺灣藝文圈跨國交流的困境

2017-08-20 05:30

? 人氣

「藝文團在依法申請則遭刁難;不申請則遭稽查、檢舉而受罰,怎麼做都錯的情況下,又能如何安心地進行國際交流活動呢?」。圖為「2016我們藝起飛 TAF空總創新基地」啟動儀式,現場藝文表演。

「藝文團在依法申請則遭刁難;不申請則遭稽查、檢舉而受罰,怎麼做都錯的情況下,又能如何安心地進行國際交流活動呢?」。圖為「2016我們藝起飛 TAF空總創新基地」啟動儀式,現場藝文表演。

外國藝術家來臺交流卻因就業服務法受罰,今年內已有兩例。二月自然而然劇團才為了執行補助案、來不及突破工作許可證嚴苛的申請標準而遭勞動局開罰七月又有來臺交流換宿的藝術家因不清楚法規遭檢舉而被遣返,交流單位也即將面臨十五至三十萬不等的處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直以來臺灣藝文圈中類似的國際非正式交流活動及課程都很多,各式活動或工作坊從人力、宣傳、器材至空間等各種條件,都透過人脈交流網絡集結而來,也因此參與工作的人員無論是本籍還是外籍都不一定會有直接對應勞務的金錢報酬,取而代之的是從活動中得到的非物質收穫、經驗與人際連結。

勞動部認定藝文交流活動為「勞務提供」、有「工作事實」,工會自然是予以肯定的,工會也希望各類藝術工作者都能因勞動而獲得合理的報酬,也誠然許多工作都能使人學習,因此工作不必因為有收穫學習而排除勞雇關係。

然而臺灣的藝術勞動環境,因其非營利性而仰賴政府補助與捐款收入,往往無法穩定提供合理的薪資報酬,更別說以此為生,此時各種諸如食、宿、材料、空間場地等支援與交換,都是代替薪資作為藝文工作者維持創作所需的生存資料,不管是本籍還是外籍藝文工作者,在臺灣所面對的都是同樣的藝術產業環境,但透過《就業服務法》的限制,外籍藝術工作者與其接待單位在從事交流活動時卻面臨更大的風險。

在本國藝術產業與勞動條件尚未健全時,無論是以保護外國人勞動權或保護國人就業為理由,去對本來就沒有什麼資源的藝文團體與個人開罰,實在對藝術工作者的勞動權保障沒甚麼幫助。這種因民眾對法規不熟悉而觸法受罰,或即便依法申請也無法通過而、必須以非法方式進行交流的風險,就是國際文化交流的一大阻力。若詳細檢視相關法規,即可看到國際藝文勞動力是如何以國境之名被排除的,而這種制度性的阻礙對於《文化政策白皮書》中所要開啟的「文化未來新篇」來說,目前藝文團體所處的跨國合作條件實在堪慮。

以工作之名禁止工作,保護了國內藝文工作者嗎?

《就業服務法》第五章為外國人來臺工作的相關規範,在臺工作分類中,藝文工作者被明列在第46條第一及第六款,第44、45條則規定不得非法容留或媒介外國人在臺工作,而未依48條向勞動部申請工作許可證的藝文交流活動,即構成「非法」容留與媒介外國人工作,算是從事與停留、居留原因不符之活動,即觸犯《就業服務法》前述條文與《入出國及移民法》第二十九條,這也是許多不認為自己辦的交流活動有「勞雇關係」的藝文團體最容易觸法之處。

雖然在勞動部函釋中,「工作」與是否為雇傭關係、有無支領薪資無關,但無論是在《就業服務法》、《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以下簡稱審查標準)或是工作許可申請條件中,都將工作限縮在勞雇關係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