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被九寨溝地震喚起的陰影

2017-08-16 20:00

? 人氣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溝發生大地震(AP)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溝發生大地震(AP)

四川九寨溝於八月八日發生芮氏規模七.○的地震,「二十五人死、五二五人傷(其中四十二人重傷)」,這個由四川省政府新聞辦通報的罹難數字,以災情規模來計不算是太嚴重。地震發生次日,災區疏散六萬多名遊客與外來務工人員;一周之內,人員搜救工作結束,道路、通信、供電供水基本恢復,陸媒發布新聞指出「災區人心安定、社會穩定,搶險救援和應急安置階段主要任務總體完成,抗震救災工作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無法「過去」的那場地震

然而在這些「安定」、「穩定」、「階段性成效」的中國式新聞體表述背後,九寨溝地震所牽動起的關於地震大範圍討論,或許更值得注意。地震當晚,微信朋友圈已經是蠟燭、祈福、天佑中華鋪天蓋地的景象,因而衍生出了「經國家相關部門證實,此次地震微信朋友圈震感最強」的段子。

牽掛四川親友的種種問候與報平安,在各個微信群組裡發得熱火朝天。記得那天我所在的一個微信群裡,一位住在成都的朋友告訴大家自己安好,然後追加了一句「我們畢竟經歷過五.一二」(汶川地震)——於是整個群組突然陷入了尷尬的沉默,隔著手機屏幕,沒有人再講話或是發蠟燭、發表情。在真正沉重的記憶面前,人們能做的只有噤聲。

而我想到幾個月前,作家李靜睿在她的微信公眾號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九年〉的文章,其中有句話非常刺痛我:「地震這件事過去了,雖然很多事情都過去了,但我始終沒能接受這件事也會過去。」大概正如同她所說的,中國人是最善於讓一件事「過去」的民族,對成功「重建」的歌頌早已湮沒對「豆腐渣」的追討。但事實上,能讓那場地震「過去」的,只有未曾經歷過它的人。

九年前的李靜睿還是記者,她去了北川和汶川,和所有親眼目睹過災後現場以及後續之種種荒謬的人一樣,她無法相信官方公布的死亡數字(有民間組織調查指汶川地震實際死亡人數是三十萬人左右)、無法忍受當年承諾過會對在「豆腐渣」校舍中喪命的孩子們有個交代的綿竹市委書記,早已高升德陽市人大副主任卻依然給不出交代,更無法心安理得去做地震幾年後重建的「回訪」。

尋求公道被打壓

事實上,不少當年去採訪過汶川地震的中國記者,不約而同地都陸續告別了新聞媒體──他們自此清醒,「在中國做真正的新聞」就和那些永遠沒有說法的校舍質量和那些官員侵吞貪汙掉的善款一樣,變成了永遠說不清、道不明、更做不到的事。

九寨溝地震過後真正讓人難過的部分,源於九年前那場巨災留給中國的太多失語和陰影。對於四川人來說,「我們畢竟經歷過五.一二」的歎息充滿無可奈何。艾未未工作室曾出品過一部紀錄片叫《4851》,他們前後花一年時間找到了四八五一名罹難的中小學生名字,其中許多家長多次前往北京上訪被截,而尋求公道揭露豆腐渣工程的律師則被打壓乃至羈押至今。九年過去,汶川的傷口從沒癒合過,所以中國的網路段子才常說:「成都人早就不拿地震當回事了。」

賺人眼淚的救災報導照舊出現在官媒,但也有網友看不慣八一建軍節當日不少人「跟風愛國」曬軍裝照的風氣,戲謔說:「凡是前幾天曬軍裝照的同志,請立刻趕往九寨溝救災!祖國需要你們的時刻到了!」

在九寨溝地震發生之後不到半天,隨後的九日清晨,新疆博爾塔拉州精河縣也發生了六.六級地震,這場地震造成三十二人受傷,從災情來說帶來的損失相應更輕。雖然震區屬於山區造成部分交通中斷,但由於二○○四年以來,新疆實施了安居富民房工程——精河縣附近區域的建築抗震設防水平較高,抗震性能總體也較好,因而可以應對芮氏規模八的地震,不致出現當年汶川地震時,由於建築偷工減料未做防震設計而出現的大規模人禍。

人們內心對未來的不信任

而種種「逢盛世必有天災」的小道消息和私下揣測帶給人們的刺激,更遠比看「新聞聯播」的地震後續報導要強烈。我有一位在官媒工作的朋友就吐槽得直言不諱,他說:「我覺得這兩場地震都不算什麼,真正的大災還沒發生吧。很可能還得再出大型爆炸、火災之類的惡性事件。」為什麼?「盛世嘛,這是中國的規律,從古至今。」當時我只覺得很滑稽,原來那些在新聞稿中寫下「安定」、「穩定」、「階段性成效」等等莊重套話的人們,內心也並不相信他們所身處的當下是穩定安全的。這也就難怪網路上,會有那麼多五迷三道分析地震石隕代表上天震怒的頭頭是道詮釋。

天災當然不一定指向人禍,但因為天災曾經照見人禍,因而人們才會賦予其更多聯想。歌舞昇平的表象之下,一場災難足以喚起九年前的陰影,深埋於人們內心對未來之種種不信任。正所謂「要有對歷史的感知,才能判斷當下」,發生在當下四川的地震,並不只屬於當下,它同樣指向已經化為歷史的那些無處安放的靈魂。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選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