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該怎麼看中印對峙?學者:以台灣角度出發,勿依從中國喜惡

2017-08-09 11:41

? 人氣

《今日印度》日前刊出封面,中國領土未畫上台灣與西藏遭中國痛批。

《今日印度》日前刊出封面,中國領土未畫上台灣與西藏遭中國痛批。

近日,兩名來自台灣的人士因為持中華民國護照前往印度喀什米爾地區旅遊,因為護照上的「China」字眼而遭到當局海關人員留置,最後經過台灣當局交涉後,才予以放行進入旅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在印度每期發行量超過160萬的雜誌「India Today」,則是在之前出刊的雜誌封面上刻意拿掉台灣與西藏,被中國大陸官方批評「只會搞小動作」。讓台灣無意間也成為中印兩國在邊界爭議上的配角。

台灣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南亞學者方天賜向BBC中文網表示,當然在客觀立場上,是絶對希望事件和平解決。而就長遠面來說,台灣印度也有戰略合作的可能,不過在當下還是要先避免衝突加劇。

他分析:「一旦局勢升溫,甚至有動亂戰爭的可能下,恐怕會引發印度大規模排華行動。不論中台港澳,都在印度有不小的投資,屆時搞不懂局勢的印度人,可能會拿台灣等非相干的人士開刀,那後果會「不堪設想」。

而對於印度是否真的對中國多般「小動作」,方天賜則坦率地說:「印度在中印關係上可以打得牌本來就不多,不是台灣就是西藏,有時西藏牌還『相對好用』,比如安排達賴喇嘛訪問藏南地區等,可以直接挑中中方敏感神經」。

中華民國歷史遺留

回顧台灣的歷史教育,直到1990年代前,台灣仍是以過去的中華民國史觀出發,因此過往在涉及中印邊界的問題時,教科書在論述上也採用不合時宜的論述,如中印的鄰國為「錫金、不丹」等,但其實錫金王國早已於1975年被印度強制廢止。

甚至當時1987年2月,印度將傳統藏南地區獨立成「阿魯納恰爾邦」時,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表示抗議外,連遠在台灣已經退守的中華民國政府外交部,也隔海發聲明「嚴正譴責」,報紙並於頭版刊登,表示「絶不承認」。

1987年,印度成立「阿魯納恰爾邦」,台灣當局也「嚴厲譴責」。
1987年,印度成立「阿魯納恰爾邦」,台灣當局也「嚴厲譴責」。

方天賜表示:「過往台灣在看待中印的邊界衝突時,會用過去較為民族主義的大中華思想教育去看待中印問題」。但如今解嚴後,現在政府的外交政策踩務實主義,對於中華民國的秋海棠「領土爭議」在無法解決下,那不如選擇擱置。

而中印對峙至今,方天賜也認為這樣的僵局會衍伸到內政面。他分析:「中國即將召開十九大,壓力點逼得現在他們會擺出強硬姿態。但是印度也將於15日迎來獨立日,在此前也不會示弱」,雙方看似有點類似面子之爭。

如同中國會強制印度遵守「一個中國」政策般,印度也會要求中國承認喀什米爾地區為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雙方的僵持不下也變為種「傳統」,某方面也有些性格類似的部分。

台灣缺乏自身觀點?

但是方天賜仍認為,台灣雖與許多其他國家一樣,都採取相對消極的態度,一旦錯失積極表態的機會後。也會無形間被中印兩國拿來「當牌打」,如同「India Today「封面事件即是很好範例。」

方天賜說:「印度把台灣、西藏當作牌來打,當牌打就是『可打可棄』,等到中印雙方喬攏,又會回到『一個中國』大論述,台灣這牌就可以不用了」。也因此在適度情況下,台灣政府還是要說明自身立場。

邊界對峙:中國加強輿論攻勢逼迫印度撤軍(BBC中文網)
邊界對峙:中國加強輿論攻勢逼迫印度撤軍(BBC中文網)

另外,日前台灣媒體如《中國時報》,則是大篇幅地用社論與新聞批評印度官方,認為中印邊界一旦開戰,印度只會「自食惡果」,重演「1962年戰爭的惡夢」。方天賜也認為,這也是台灣媒體在國際新聞角度上選擇好惡常被中國因素影響的緣故。

他解釋:「台灣的國際新聞上,對於這個國家的喜好,有時會被這個國家跟中國友不友好來選擇新聞角度。如同中印僵局難解,親中媒體自然會大力聲援,但是台灣媒體應該去思考,中印衝突下對台灣政局的利與弊,從台灣自身角度來思考才較妥當,而不是先去考慮該國與中國是否交惡」。

他也提到,他最近也有接受不少中文媒體訪問,但反而是來自香港的媒體較多,台灣媒體多半是綜合各家外電來論述中印邊界爭議,反而讓台灣這邊失去了自身論述的角度,這樣就比較可惜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