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當紅燈亮起,台灣是否該來一場能源大辯論?

2017-08-08 08:10

? 人氣

當限電紅燈終究是亮起時,台灣是否需要來一次能源政策大辯論?圖為台中火力發電廠。

當限電紅燈終究是亮起時,台灣是否需要來一次能源政策大辯論?圖為台中火力發電廠。

終究,那顆「紅燈」還是出現了!昨天供電的備轉容量率出現今年新低,限電紅燈亮起。其實,這是蔡政府能源政策下,不算太意外的結果。接下來,其實台灣社會該思考的是:台灣是否需要來一次能源政策大辯論,為往後的能源政策定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去年蔡政府上台到今年入夏前後,最具有切膚關切度的民生新聞,莫過於電力供應的新聞,而台灣社會在此之前,大概已有十多年無人關心理會這些新聞了,因為供電的充裕與穩定,似乎是「理所當然」、不必多想。但這1年多來,蔡政府改變了這一切。有人說蔡政府是「說謊、欺騙」,其實,未必全然如此。

蔡政府在選前就提出能源政策,要全面廢核並以綠電替代,上任之後即走在這條廢核路上,因此綠營並未說謊。不過,蔡政府從總統到院長再到部長,在選前、選後都再三承諾的「不缺電」、供電穩定、不限電等顯然跳票,因為不論是公務機關下午關冷氣、或是以高價向用電大戶購電(其實就是要用電大戶不要用電),明確已是實質限電,只是表面上仍維持一個不限電的表像。這件事,蔡政府明顯的跳票、說謊了!

更大的謊言是:蔡政府一直沒有把廢核後的各種有形、無形成本向民眾說清楚,只描繪一個非核家園美景;而這個成本,目前只是在產生的「前階段」而已。

有形成本是把所有核電廠廢除,加上後續處理成本,其整體的成本單是核四就超過3千多億,廢除核一至核四的成本大概在8000到1兆元。而政府要以綠電替代,建構可取代核電每年400億度發電量的綠電,成本至少在2兆元以上。

無形成本則可能更嚴重而難以估算。綠電因不穩定不可能取代完全取代核電,特別是在過度時期更有嚴重的缺電問題,因此台電只能拚命增加火力發電,舊機組、該除役的機組、不符環評的租用緊急發電機組全部上場,結果當然是空污與排放大幅增加,現在的數據是1年增加1200萬噸的排放,未來呢?政府是否該算出一個數據讓大家看看,評估一下值得與否。

此外,供電不穩對企業的投資絕對是傷害,有多少企業因擔心電力問題而不敢投資,甚至乾脆到海外投資,坦白說,沒有人能估計。投資減少代表的是就業機會減少、經濟遲緩;現在全台關注的當然就是台積電這支「指標股」,雖然對其最新的3奈米廠落腳處,一直未鬆口的說「優先考慮台灣」,但如果限電風險不解,台積電如何抉擇,將成綠營能源政策成敗的指標。相較之下,台電為了避免限電發生而要企業減少生產,所造成的經濟產值減少,反倒是小事一件。

從去年至今的供電風險,可說是「關關難過關關過」,但潛藏的代價與危機相當大。由於供電緊俏,台電其實是把所有的發電機組都用到極限,連一些用來因應電廠災害才能使用的救援發電機組都上場,這其實是增加了公安事故、意外風險,並不足取,更不能成為常態。

先進國家不論對電力的備用容量或備轉容量,都要保持相當的餘裕─不論是15%、30%都可以,就是為了因應必然會發生的意外事件,是有其道理存在。但政府不切實際、冒進的能源政策卻讓該有的餘裕與應變空間消失,備轉容量率降到5%上下成為常態;你能寄望幾天、幾周沒有意外,僥倖度過難關;但卻無法期待幾年、甚至更長期都不會有任何意外發生。

今年夏天,台灣還是有可能僥倖通過限電考驗,但供電卻絕對不可能長期走鋼索。雖然綠電仍該持續推動,惟政府規劃的綠電建設,只要檢視目前進度,再看看過去政府推動建設的歷史紀錄,就能肯定進度必然嚴重落後、不如預期。而未來即使綠電進度趕上來,台灣還是有因火電增加必然導致的排放與污染增加問題─而國外是已明確的把減碳的優先次序列在非核之前了。

因此,蔡政府是該回頭務實的審視與檢討能源政策,即使拿不下廢核的神主牌,至少短期內也該實事求是的根據電力供應充裕穩定與否,逐步推動非核家園與綠電政策;至於長期而言,則該把更多數據攤在民眾眼前,好好討論辯駁非核與減碳之間的優先次序。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